上游夜雨丨汪万英跨越百年的美丽
2023/6/4 来源:不详北京看白癜风上那个医院 https://jbk.39.net/yiyuanzaixian/bjzkbdfyy/bdf/
周岁的何真发老人
跨越百年的美丽
汪万英
巍巍武陵,静谧的大山,雾的笼罩神秘而芬芳。重庆市石柱县中益乡盐井村有一位百岁老人就生活在这里。百岁老人何真发穿越了一个世纪,而今她身体硬朗,手脚利索,时常赤脚在山下的河沟洗衣服,在田地里干农活。闲谈细语无不透露出她坎坷而幸福的人生。
探访何真发的真实年龄
高高的尖山,成片的山林郁郁苍苍,公路陡峭蜿蜒,路外悬崖绝壁,道路尽头是一座整洁的木列四合院。院落外公路边,个子中等,头发灰白,眉毛青黑,脸庞红润、饱满,头缠白帕子,身穿红褐色豹纹冬衣,青色裤子,灯芯绒棉鞋,腰系红格子围腰,体态丰盈的何真发,神色淡定,手握两尺长的钢锯,正“滋-啦滋-啦”锯碗口粗的干柴棒。见来了生人,她立即停下手中的活,微笑着观望,自豪地告诉访客,前面那些柴棒棒都是她亲自从山上弄回来的。
何真发虽然老迈,却很强健。岁月无情地在她脸上刻下了一道道深深的沟壑,她额头上泛起的道道波纹,眼角的鱼尾纹深陷进去,一双大眼睛依旧明亮有神,鼻梁有些塌陷,上面有一块青色的印记。她的牙已脱光,淡紫红的嘴唇瘪进去,周围布满皱纹编织的经纬网,像老柏树的皮。
她烟熏色的手,丰满厚实,除拇指外,其余手指第二关节都有些粗大变形,十块手指甲光滑明亮,手背爬着一条条蚯蚓似的血管,满手横纹。山上天寒地冻,打风下雪,她的手却没有皲口,也没长麻皴子。
“您多大年纪了?”访客好奇地问。“我满一百六()了,是民国乙寅年九月二十九日生的,你各自算嘛?你算得来不?我出生在悦来苏家坝,爸爸死的早,妈妈去世时我才49岁,大弟何金发抓壮丁死了,二弟何权发今年八月也死了······你看嘛,我一百六还活得好好的,呵呵呵。”老人爽朗地笑着答道。查历史资料,民国乙寅年是公元年,她年应该满岁了。
何真发是盐井村尖山组陈氏兄弟俩的二奶奶。在与陈氏兄弟俩攀谈中了解到:民国时期何真发被他们的大爷爷陈世荣(生于年)从中益乡山羊坪抢回来,做了他们二爷爷陈世华(生于年)的老婆。兄弟俩的爷爷叫陈世富(生于年),排行老幺。“我爷爷说,二奶奶比大爷爷大1岁。”。由此推断,何真发老人出生于年,年应该岁了。
何真发老人在穿针
解放前的何真发
与老人围炉夜话,时空回到了百年前北洋政府(年-年)时期。军阀混战、民不聊生。。何真发就出生在这个黑暗的时代。
年农历九月二十九日,何真发在苏家坝呱呱坠地,她父母总共生了13个孩子,何真发排行老四。孩子们有的饿死,有的病死。老大死于抓壮丁途中,长大成人的有何真发岁,何权发97岁(年-年),何洋发88岁,何林发84岁,何金发77岁。家里很穷,父母自己没有房子,租住地主的房子;寒冷的冬天,只能盖蓑衣、棕垫,甚至“冲壳子”(睡在包谷壳里);冬天穿一件单层的破旧衣裤,一双自己编织的草鞋,在一尺多厚的雪地里穿梭。无钱租种地主的土地,父亲只好去当“背脚子”。赶集天在中坝买玉米、豆子等食物到悦来转卖,赚点差价,然后买回一升(相当于6-7斤)粮食,作为一家人一场(三天)的口粮。何真发出生后,她母亲因营养差没有奶水,只能用米汤、菜羹喂她,因此她小时候枯瘦如柴,大家诨名叫她“lang宝儿”,“lang”是地方口音,平声,瘦小的意思。从小瘦弱不堪的她,十七八岁竟出落得身材高挑,亭亭玉立,如花似玉。女工、针织样样在行,挑花、绣花门门精通。十里八乡,谁家有姑娘出嫁,都要请她去帮忙挑卧单(给床单绣花)、挑枕头(给枕套绣花)、裁缝衣裳。谈到婚姻,老人久久不语。许久的沉默后,在跳动的火光中,老人又陷入回忆:中益乡盐井村尖山组陈家有三兄弟,老大陈世荣身高1.80米,年轻时会武功,是地主的管家兼打手,当时名震一方。陈世荣担心懦弱的弟弟陈世华娶不上媳妇,就想帮他抢个女人回来。有一年,何真发被请到中益乡山羊坪给一大户人家做女红,她的美貌和能干被附近的陈世荣知道了。一个月黑风高的夜晚,陈世荣带着几十号人马,悄悄来到山羊坪,想趁夜色抢走何真发。没想到如花似玉的何真发竟有一身好体力,两个近身的抢匪被她三两下打翻在地,后面的抢匪一哄而上,何真发寡不敌众,束手被擒。
抢回途中,经过一处民宅,一行人疲惫歇息。何真发看见身子附近有一柴刀,于是将绑在身后的双手偷偷在刀刃上磨断绑绳,拿起柴刀就近砍断了一个抢匪的脚和另一抢匪的臂膀,但终因众寡悬殊,被抢去作了陈世华的老婆。
何真发曾无数次反抗,多次逃离。可在那暗无天日的岁月,她能逃往何处?春夏秋冬,寒暑易节,少女的心泯灭了,麻木了,最后只能认命了。老人的言谈依稀露出少女的羞涩,晶莹泪花透出心酸无奈。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年-年),陈世华当时只有十来岁,家里没有房子,他们只能租住在李家湾半间低矮的土墙房子里。几年后他们的第一个孩子就要出生了。根据当地风俗,不能在别人家里生孩子。何真发只能去野大湾的大山嵦嵌(读音为,悬崖上凹嵌避雨的地方)里生孩子。
生了孩子,没有粮食,她就以从山上摘回来的半背篼洋桃子(野生猕猴桃),炒的干蚕豆和包谷泡等充饥。即使坐月子,她也不能卧床休息,每天出门薅一坡地的草,用柔嫩的肩膀担起家庭的重任。陈世华生性懦弱,比他大15岁的何真发就像大姐姐一样包容他,夫妻俩相濡以沫近八十年,没有打过架,没有吵过架。
何真发老人在倒水
因为房主人忌讳,生完孩子也不能搬回去住,他们在嵦嵌里一住就是四年。一天,一群土匪冲进她家的嵦嵌,抢劫一空。由于害怕再次遭到抢劫,他们不得不搬到龙占溪沟的嵦嵌住了三四年。后来又搬到中益乡的猪圈门、仔姜坪居住过土墙房子,不久土墙跨掉,只能搬到凤凰台山上的嵦嵌又住了四年。
何真发像男人一样当背脚子下苦力,在新潮,西沱,王场,鱼池,王家,黎家,石家,黄水,悦来,桥头,大沙坝,龙沙坝等二十几个场镇来回穿梭,每次背一百二十斤,赚点力钱,买回粮食供养一家老小。她说,背力经常通宵达旦,从龙占溪沟背东西到悦来,途经大风堡山上,黄牛般的大猫凶猛恐怖的吼叫声此起彼伏,叫人毛骨悚然,双脚发软,还没走到悦来街上,天就亮了;从西沱背大米、红苕到鱼池,要穿过大片斑竹林和松树林,陡峭狭窄的林间小路,偶尔还会遇到棒客(抢匪)。“还是现在的人享福呀!”说起过去,何真发心酸地摆摆头,感慨道。
有一年,中益干旱,包谷、洋芋、红苕全部绝收。持久干旱让何真发一家无法活下去,被父亲和二弟接回苏家坝。
到苏家坝后,生活依然十分艰苦,此时她的大儿子已经十六岁,可以独当一面了。不幸的是儿子十七岁突然病死。“他睡到半夜,突然说要喝开水,我赶紧起来烧好了给他端一碗去。我用汤勺喂他,水还没吞下去,他就手一伸,腿一蹬,没了。他要是活着,现在有八十多岁了。那么懂事的孩子,说没就没了,你能有什么办法呢?”因为贫穷和疾病,她的前三个儿子都夭折了。老人声音哽咽,眼睛湿润了。
解放后到改革开放前的何真发
年10月1日新中国成立,人民翻身做了主人。年6月30日,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同年起,没收地主的土地,分给无地或少地的农民耕种。年8月4日,政务院通过《关于划分农村阶级成分的决定》。何真发一家被划为贫农,分得了土地、耕牛、房屋、农具、家私、衣物等。“要不是共产党、毛主席,我们就分不到田地,就不会有今天的幸福生活。”何真发感叹道。
何真发老人在挖地
她身强力壮,干活是一把好手,同时搭田坎,她搭了两坡田,驻队的男同志一坡田都没搭完;同时栽秧,别人两列没栽完,她已栽完了三列。生产队按男人的标准给她计工分。中午吃饭时,驻队同志说她做事麻利、能干,体力消耗多,叫多给她盛一碗。她还当过妇女主任,经常到公社和大队开会,回来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在农村的方针、政策,教育、引导农村妇女发扬自尊、自信、自立、自强精神等等。
年农历三月的一天早上,何真发家里有二十几个人在帮忙栽秧,她煮了一大甑子饭,就感觉不对劲,爬到楼上就生下了陈益奉。说起那段岁月,何真发顿时来了精神。由于前三个儿子都夭折了,何真发对第四个儿子陈益奉视为珍宝。为了能让这根苗苗健康长大,何真发费尽心血,让他拜祭了七个“干老”(干爹)和一个大石头。何真发总共生了六个儿子和一个女儿,最终养大成人的只有陈益奉和一个小时候被火烧伤残疾的妹妹。年-年,苏家坝发生了严重的自然灾害,连续三四百天不下雨,地上的庄家全部枯死,公社搞集体伙食团,每人每顿舀到碗里的只有一点点菜汤汤。人们饿得遭不住时,挖野菜,吃草根,割树皮,把青蛙、老蛇捉来,放在火上简单燎一下,就放入口中吃,青蛙的血从嘴角流出来,有的吃了白善泥拉不出来,活活胀死。
让一家人在苏家坝等着饿死吗?生死关头,何真发没有犹豫,她带着陈世华和年幼的儿子回到了日子稍微好点的中益乡。
回到中益乡后何真发一家最开始住在仔姜坪的嵦嵌里,后来又搬到高上住在半间土墙房偏偏,最后搬到尖山子,修了五柱房子。房屋架子刚立好外面的堡坎却垮了。为了重新把房子修起来,何真发白天干农活,晚上点起煤油灯挑泥巴巢地基。经过艰苦奋斗,终于修了一栋三层木列吊脚楼。从此不再租房,更不用住嵦嵌。
改革开放后的何真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落后的生产力和生产方式严重制约了社会的发展,农民做多做少一个样,严重打击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年5月,邓小平在一次讲话中公开肯定了“大包干”。年,中央第一个关于农村工作的“一号文件”正式出台,明确包产到户、包干到户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乘着中央“一号文件”的春风,在中国广大农村遍地开花。耕地按人口承包到户,结束了“人哄地皮,地哄肚皮”的大集体耕作方式。何真发说这种方式“保证国家的、留足集体的、剩下都是自己的”。
何真发老人给访客看她的铺盖情况
何真发当时身体强壮,儿子、女儿都已长大成人,儿子还娶了媳妇,家里劳动力充沛,生产积极性高。荒山野地,都被他们开垦出来种上庄家,种上经济作物。
那一年,他们家获得了大丰收。谷子装满了粮仓,红苕地窖里装不下,在地面堆了半间屋,玉米棒子编起来挂满了墙壁和柱头,像一串串金黄的大“鞭炮”,洋芋也堆成了小山,家里养了四头肥猪,还养了一群鸡鸭,日子逐渐红火起来。
年,陈益奉上山砍树搭黄连棚,右眼不幸被树棍子戳瞎,家里光景日渐下滑。后来,何真发身体逐渐衰老,儿子、女儿残疾,孙子孙女读书要花钱,家里生活更加困窘。
脱贫攻坚后的何真发
年11月,习近平总书记到湖南湘西考察时首次作出了“实事求是、因地制宜、分类指导、精准扶贫”的重要指示。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参加两会代表团审议时强调,要实施精准扶贫,瞄准扶贫对象,进行重点施策。年,他们家被评为“建档立卡”贫困户。
年9月,中益乡吹响了精准扶贫、攻克深度贫困“堡垒”的号角。政府出钱对何真发家的房屋地坪、厨房、厕所进行了三改,她每月享有低保金元,养老保险金元,陈益奉享有养老保险金元,家庭成员全部享有医疗保障,住院报销百分之九十,曾孙女上幼儿园不花一分钱,于年脱贫。
何真发的儿媳妇杨春兰用柴火炉煮午饭,何真发起身走到厨房帮忙洗菜、洗碗,到火炉前帮忙添柴烧火。炒嫩胡豆,油酥干蚕豆,粉蒸肉,浸泡的茭白、红辣椒、茄子,豆腐乳等咸菜,白白的米饭,瘦肉炖洋芋、水桶白菜汤锅热气腾腾,大家围坐火炉边,杨春兰给何真发盛了大半碗米饭。何真发生怕客人夹不到菜,把装肉和咸菜的盘子全部移到客人面前。“同志,多吃点朒朒,吃了暖和。”何真发边说边不停地用勺子往客人碗里舀肉片,不一会,客人的碗里冒起了一座“肉山”。
“朒朒,朒朒。”何真发两岁的曾孙女欢叫着,一位访客夹了一块肉,逗她说:“去我们家喂,要得不?”“不去不去。你们家没有火炉,没有祖祖(曾祖母)。”稚嫩的话语逗得大家哈哈大笑。何真发客气地说照顾不周,不停地给客人舀肉,叫他们用咸菜下饭多吃点,还劝他们喝酒。
何真发老人和她的曾孙女
“我活一百多岁,还没得见过这样好的政策呢!不说别的,我们这条马路就不得了,这条马路花了万,共产党功劳不小啊。我们这里全是高山、悬崖,万万没想到还能通公路,感谢不了党和习主席的恩情。现在这个时代真好啊!街上哪样东西都有卖的。我还是国家供应呢,盖的背条、铺的床单、毯子有好多床,穿的衣裳,系的帕子,床两头放满了,装了八背篼,新鞋子也是好几双。我岁数大了,新衣服穿不烂,死了烧了怪可惜的,所以我不穿新衣服。国家对我好得很呐,过年要给我供应块钱,10斤大米、5斤菜油和5斤白糖,前几天政府才给我送来好大一床铺盖。这样的政策难得找啊。说是我有两个后人,其实是国家在供养我。嘿嘿嘿。”何真发慈祥地看着儿子,笑意满脸。
何真发说,儿媳对她很好,随时把面包、蛋糕、饼干、糖果、炒米米等备好的。她边说边抓起几个蛋糕硬塞给客人吃。
何真发说,她每天上午睡到太阳当顶才起来,然后出去山上走走、转转,挖点地什么的,或者弄点柴回来,呡两口酒,吃点零食,每天喝半斤左右的低度白酒。每天只吃中午一顿主食。她喜欢吃红苕、洋芋、南瓜、蔬菜等素菜和玉米面面饭,不喜欢吃面条、鸡蛋、豆腐和肉类。“我婆婆喝酒吃零食成了习惯。二舅去世那晚,她坚持要守夜,半夜以为写字的墨汁是酒,就喝了一口,把大家笑惨了。”杨春兰笑着说。
何真发继续说,自己身体好,连痧都没揪过,只摔伤过几次。八十多岁的一天,她拿着一把面条上楼,不小心摔下来,撞坏了板壁,头也撞破了,流了很多血,简单处理了一下,睡了一晚,第二天就起来叮叮咚咚开始修复板壁。九十岁时,她去女儿家上山打柴,不幸摔断了右手臂,住了12天院,出院后留下后遗症,右手抬不上去,梳头和系帕子有点困难。十年前,她耳朵不舒服,为了省钱,没去看医生,只是自己搽点酒,后来听力就慢慢下降了。
何真发老人和曾孙女一路回家
陈益奉说,他母亲虽然已经岁了,但没有哪一天在家里耍过。他挖药材(前胡)、红苕、洋芋母亲就一起挖,他薅草母亲就一起薅,他割玉米梗母亲就一起割,没农活干时母亲就去捞渣渣柴或砍棒棒柴。母亲虽然牙齿掉光了,但眼睛很精灵,还能穿得起针线,她在盐井村年龄最大,身体却最硬朗。正说着,院子里一个五六十岁的女人拿着针线来喊何真发帮忙。只见何真发聚精会神,左手拿针,右手穿线,不一会就穿好了。“您真棒!”大家竖起大拇指由衷地称赞道。
尖山组四合院总共住有四家人,何真发每天早上起床后都要去各家看看,要是哪家没开门,她就去敲门喊;谁不在家,她就问,是去哪里或做什么去了,还是生病了?每天晚上,她也要到各家去看看,是否全部在家,睡觉没有。院子有什么事,来了几辆车车,来了几个人,穿什么颜色的衣服,来干什么,她都要观察、过问。最近有气矿工人经常从这里经过,她都要关心、过问。
阳光明媚的下午,太阳温暖地照着尖山组公路边的一块红土地,蚕豆苗长出了四片叶子,何真发拿着锄头在挖地松土。“同志你看,公路里边那块大蒜是我种的,屋后面那几大块洋芋也是我栽的呢。”何真发抬头指着远处,自豪地说。
不久,何真发的曾孙女身穿红色灯芯绒罩衣、头戴粉色帽子,抱着布玩具狗狗跑来。
“祖祖,我们回家家。”
“好嘛,妹妹,我们回家喽。”
何真发放下锄头,慈爱地提起曾孙女的布玩具狗狗,曾孙女拿着祖祖的拄路棍。祖孙俩一前一后,好一道跨越百年的美丽风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