钓鱼高手不轻易外泄的知识鱼的警惕性产生原
2023/6/2 来源:不详很多人对鱼的理解都停留在较为肤浅的层面上,例如我们经常见到公园里的锦鲤全都浮在水面上,等着游客投食喂养。还有一些娱乐项目,可以用奶瓶喂鱼,此时鱼就像一个婴儿一样大胆的吮吸奶嘴。
从这些现象中,我们看不到鱼有任何的警惕性,因此很多人就觉得钓鱼应该是一件很简单的事情,所有的鱼都会像公园里的锦鲤一样,见到食物就会放心大胆地吃。但事实却并非如此,不仅野生鱼有警惕性,就连你黑坑中投放的养殖鱼也同样有警惕性,只是因为环境的不同,鱼的警惕程度不同。作为一个钓鱼人,如果总是错误地认为鱼很傻,鱼的记忆只有7秒,必然是钓不好鱼的。
鱼产生警惕性的原因
鱼之所以会产生警惕性,是出于生存的需要,简单来说就是因为生存环境太恶劣,随时有可能危及到鱼的生命安全,所以鱼就会受到环境的影响而产生警惕性。我们在公园里看到的锦鲤,之所以对人完全不惧怕,是因为这些鱼长期生活在绝对安全的环境中,不会有人或其它天敌危及鱼的生命安全。
在自然水域中,由于人类大肆的捕捞,鱼的警惕性就会越来越高,因为人类的捕捞并不是百分之百成功的,每一次捕捞总有一些漏网之鱼,这些侥幸脱险的鱼在经历了生死一线的危机之后就会变得十分谨慎,甚至有一些大鱼多次从人类的包围圈中逃脱,这样的鱼警惕性就会变得非常高。所以,总体来说野生大鱼的警惕性比小鱼更高,因为大鱼经历的危险更多,对环境的恶劣程度有着更清晰准确的判断。
黑坑中的养殖鱼所生存的环境就更加恶劣了,每天都有很多人去钓鱼,而黑坑与自然水域完全不同,黑坑中唯一的食物来源就是钓鱼人投放的窝料和饵料,鱼只要进食就很有可能被人钓上岸,这样一来鱼也会产生明显的警惕性。
另外,很多黑坑会把钓上来的鱼又放回塘里,这样一来鱼被反复钓放很快就会产生高度警惕。所以黑坑中的回锅鱼以及老滑鱼警惕性是非常高的,想要轻易把这样的鱼钓上来并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鱼产生警惕性之后的行为特点
鱼一旦产生了警惕性之后,首先会远离它们认为有危险的区域。例如距离岸边较近的区域,这些区域经常有人钓鱼、捕鱼,有警惕性的鱼只有在非常饥饿的时候才会小心的靠近岸边寻找食物,并且还会尽量选择在夜深人静的时候来到岸边觅食,白天嘈杂的时候往往是躲藏在距离岸边很远的深水区。
自然水域中警惕性较高的大鱼即便发现了食物也不会轻易下口,而是会在食物周边徘徊观察。根据很多水下摄像机记录,很多野生大鱼进窝之后并不开口进食,而是游动几圈又离开窝点,过不了多久再次进窝观察情况,这样的进窝和离窝会反复进行多次,直到野生大鱼认为安全才会吃食。同时,野生大鱼在窝点里进食的时候,也是先试探性地吃一些零散的窝料,并不会马上放开胃口大胆进食。所以,想要钓到野生大鱼不仅要把鱼诱进窝,同时还要有足够的耐心,甚至更需要一些运气,总之想要在短时间内钓获野生大鱼是有很大难度的。
黑坑中的回锅鱼和滑口鱼警惕性也非常高,但是这种警惕性的表现形式和野生大鱼有着很大的差别。生口鱼被放进黑坑中之后随着被钓放的次数越来越多,警惕性也会越来越高,因为多次与钩饵接触,所以回锅鱼和老滑鱼能够对钩饵产生一定的识别能力,因此在吃饵时会格外小心,这样一来浮漂所表现出的信号就非常微弱。
与此同时,黑坑中具有警惕性的鱼会对饵料窝料的状态以及味型产生条件反射,例如雾化速度非常快的饵料和窝料,以及味型非常浓烈的饵料和窝料,都会引发回锅鱼和滑口鱼的高度警惕。这是因为钓鱼人总是喜欢使用散炮以及饵料的雾化来诱鱼,并且还经常添加各种小药,来增强饵料的味型。当鱼吃这样的饵料被钩过之后就会产生条件反射,对雾化以及浓烈的味道产生惧怕感。
走出误区,有效降低鱼的警惕性
绝大多数的钓鱼人在使用饵料和窝料的时候,总是首先考虑饵料和窝料的气味,他们认为香味越浓诱鱼效果就越好,于是饵料和窝料中被添加了各种香精、诱食剂,最终钱花了不少鱼还是钓不到几条。
其实广大钓鱼人总是从自身的角度出发,将自己对饵料的认知附加在鱼的身上。其实有警惕性的鱼在觅食的过程中首先考虑的并不是食物的可口性,而是安全性。在危机四伏的环境下贪嘴是有可能付出生命代价的,因此那些香味四溢的饵料更像是一个美丽的陷阱,所以这就是为什么那些看似美味的饵料却很难钓到大鱼的原因。
显然,在垂钓野生大鱼时,清淡自然的饵料会更有优势,例如玉米粒、蚕豆、红薯等等,这些纯粮食作物不含任何人工合成香精,反而能够让野生大鱼的警惕性大幅降低,增加鱼咬钩的机会。除此之外,红虫、蚯蚓等活虫类的饵料也非常天然,用来垂钓野生大鱼的效果远远比那些香精饵更好。
黑坑中的回锅鱼和老滑鱼则更倾向于饲料类的饵料,因为这些鱼是人工养殖的,饲料无疑是最安全最可靠的。也就是说,黑坑垂钓回锅鱼和老滑鱼如果依然迷信小药,那么渔获量必定会非常惨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