煮芽豆子带百索子,陆良人的端午节还记得
2025/3/30 来源:不详白癜风治疗最好医院 https://disease.39.net/bjzkbdfyy/250324/x6vc1m1.html
在我的家乡陆良,
每年五月初五端阳节,
将菖莆艾蒿掛在门两边是一大习俗,
也是节日的重要内容之一。
过年插松,
清明插柳,
端午插艾。
古时,人们的观念是把五月初五视为民俗中的恶月恶日,所以这一天要门上插菖蒲、艾蒿以驱鬼、辟邪。真不明白,先人们为什么要在这么个季节里,安排这样一个节日?古人认为,夏至后天暴热,易生百邪致病,如中暑、痢疾等。故端午节,自古又有避恶之俗。
在我的家乡,每年端午节前夕人们会到街上买百索子(五彩线),初五早上采摘或买菖蒲、艾蒿,古风犹存。东汉《风俗通》记载:“五月五日以五彩绳结续命缕,俗说以益人命。”乾隆《陆凉州志》岁时篇记载:“端午,采艾叶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线系小儿背,谓带百索子;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
民国《陆良》风俗记载:“端午,采艾叶插户泛菖蒲,饮雄黄酒,以五色丝线系小儿肘背,谓带百索子;造角黍、面茶交相馈送。”角黍即粽子。面茶,即炒面,以荞面为上,吃时加糖调糊。
对端阳的最初记忆,端阳节头几天奶奶就着手,泡蚕豆,准备麦面、炒老凉粉(小米)等等。节日这一天家家户户的门两边都插上菖蒲艾蒿,煮鸭蛋、鸡蛋、芽豆(蚕豆)、带皮大蒜,蒸包子等。小时候端阳节我们带百索子,脚上、手腕、脖子上都带。现在也是如此不变,有的成年人也这样,百索子一直带到六月二十四火把节才剪下来烧掉。
后来说端午节是纪念伍子胥,或是屈原,或是曹娥等等,这些与故乡扯不上边。“蒲觞遥奠意如何,且把清江当汨罗。千古醒醒空抱恨,劝君今日饮微酡。”《五日吊屈原》五绝,作者是清代邑人孙承恩,乾隆《陆凉州志》艺文志记载,他写的是悲天怀古的忧思。
邑人俞卿,在绍兴知府任上,康熙五十八年于浙江上虞曹娥庙写过《孝女曹娥祠》六章,之一是:“江山风悲川若吞,行人古渡暮云屯。流来尽是寻亲泪,何处更招孝女魂。”(见陆凉《乾隆州志》)清康熙六十一年二月,曹娥庙坏于飓风,郡守俞卿捐俸创修,九月完成。
五月季节,秧已经栽插,时下秧苗青,桃杏成熟,玉米拔节,正是一年中的好季节。农耕社会流传下来温馨的气味,都会勾起回味无数,民俗中寓意好的事情,是生活古朴温馨的一面。
在物质贫乏的时期,过节能吃好一点,真不容易。当下的节日,吃不愁,我们要守住不要缺失的怀旧和“乡愁”信仰。
传统节日,看见乡土,记住乡愁,对传统有温度,对民俗有态度。
文/图太祥坤
转载请注明出处:陆良县融媒体中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