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字号不老的魂魄
2023/1/6 来源:不详“老字号”是传统商业文化和优秀民族品牌的集中代表,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对促进消费升级、扩大品牌消费具有重要作用。
安徽老字号作为徽商文化、工匠精神的衣钵传承,在我们心中有着不可替代的地位。那些散落在大街小巷的“老字号”,当人说起或路边偶遇,总有一种久远而亲切的情怀。在历史的长河中激流勇进,在岁月的舞台上演绎华章。信手拈来几家“老字号”,透过他们的精彩,感悟品牌魅力。
谢裕大:千锤百炼追求卓越
谢裕大茶庄前身为创办于年(光绪元年)的“谢裕大茶行”,缔造者谢正安,晚清制茶专家,因其创制的“黄山毛峰”,而被载入史册,“谢裕大茶行”因此名声鹊起。
清朝同治末年,由于“太平天国”战事的波及,经商在外的谢正安带家人回老家歙县漕溪(今黄山市徽州区富溪乡),种粮兴茶度日。其时,商贸发达,谢正安积帮工收茶和加工经营之经验,独自在漕溪开秤收茶,并运往皖北、巢湖以及上海销售。由于茶叶供不应求,谢遂在本里和屯溪、歙县等处开设“谢裕大茶庄”,扩大收购、加工、销售业务。为适应向海外拓展,又在上海、东北营口开设“谢裕大茶庄”分号,积极从事茶叶出口贸易。
谢裕大茶行,致力于研发、销售原产地名茶。谢正安决定从传统的黄山云雾茶入手,因为这里山高林密,土壤肥沃,终年云雾缭绕,遍地幽兰丛生,所产茶叶,具有极佳天然品质。为采制好茶,谢正安每到清明后谷雨前,即带人上山精选采摘初展肥壮的嫩芽。在传统制作工艺的基础上,亲自动手,大胆改进,经过“下锅炒(五桶杀青)、轻滚转(手轻揉)、焙生胚(毛火)、盖上圆簸复老烘(足火、显毫)”等工序精心制作,形成“外形似雀舌均齐壮实,锋显毫露,色为象牙,鱼叶金黄”的成品茶。冲泡后,清香高长,汤色清澈,滋味鲜浓,醇厚、甘甜。经过反复试制,最终创立了“黄山毛峰”。《徽州商会》对此有记载:“黄山毛峰肇始于歙县漕溪谢裕大茶行。”
首批黄山毛峰在上海一炮打响,备受行家赞许,竞购者无数,深受国内外客商的欢迎。它迅速名扬上海,亦为茶庄外销打通了渠道,两广总督张之洞为之撰联:“诚招天下客,誉满谢公茶”。
19世纪末20世纪初,谢裕大茶行遍布九州各地,又通过外商洋行将茶叶远销远东与西欧,有“名震欧洲四五载”之美誉。新安画派大师黄宾虹盛赞谢裕大为“黄山毛峰第一家”。谢裕大茶行,实为中华老字号茶行之翘楚。改革开放后,“谢裕大茶庄”励精图治,经原国家内贸部核准,成为安徽茶业的“中华老字号”茶庄。
启示
谢裕大公司秉承百余年的经营理念———“诚招天下客”,以“千锤百炼,追求卓越”为质量方针,以致力于打造“中国优质历史名茶制造商”为愿景,以“国礼茶”的品质要求为定位,以“传播中华茶文化”为己任,构建老字号新战略的现代化企业发展之路。如今的谢裕大已经是名副其实的百年老字号,它坚持建立自己的基地,从种植、加工到销售,每个环节全部自己完成,对其品质把控十分严格。
胡玉美:玉成其美守正创新
在古城安庆风貌独具一格的四牌楼明清古建筑群中,有幢雕梁画栋的商号牌楼,牌楼的门额上悬挂着一块饱经风雨沧桑的百年金匾—“胡玉美”。它与老字号“全聚德”“六必居”“冠生园”并驾齐驱,产品名震遐尔,曾荣获巴拿马万国博览会、南洋劝业商品会、上海国货展览会等金、银奖章九枚。这块黑底金字老匾,闪现出徽商的身影,留下胡氏家族的足迹。
清康熙六十年(年),胡氏先人胡元彬由徽州休宁县演川来安庆落户。清道光五年(年),胡元彬的孙子胡家书与曾孙胡兆祥(胡氏家族四世)在八都湖附近甘庄继承祖业经营小酱坊。所生产的酱干、酱油等酱货,在城北集贤门旁摆摊出售,胡兆祥自己挑着酱货担沿街叫卖。为扩大销售市场,他也常搭船到对江的大渡口、张家湾、八都湖一带的村庄做酱货生意。
相识了制豆腐的甘家父母与女儿,甘家豆酱制作的原料,引起年轻的胡兆祥的注意,当时安庆城内制酱的作坊有三十多家,原料都是黄豆,没有一家用蚕豆制酱,胡兆祥多了个心眼,暗中将甘家蚕豆辣酱与黄豆酱做了比较,发现蚕豆酱色、香、味俱佳,具有独特的风味。虽同是酱,但黄豆酱与蚕豆酱无法相比,后者味道好多了,发现这一秘密,胡兆祥激动不已。在胡兆祥的多次请求下,甘家老父亲见胡兆祥为人忠厚诚实,便提出苛刻条件,要招胡兆祥为上门女婿,成为一家人后,才能满足他求艺的要求传授制豆酱的祖传技法。
清道光十年(年),胡兆祥创办了胡玉美酱园,并与岳父合资,在安庆北门外南庄岭合伙经营“四美”酱园,售卖豆酱、酱油、酱菜及酱干等四种大路货。
“胡玉美”非常重视产品商标及广告宣传,以安庆振风古塔作为自家的产品商标,为扩大其知名度,多次参与清迁劝业部在各地举办的展销会。年,其生产的振风古塔牌蚕豆辣酱和枸杞菊花酒在南京举办的商品劝业会上,与参展的余种商品比试高低。经评委评议,最后由总审查长张謇终审,安庆“胡玉美”振风古塔牌蚕豆辣酱和枸杞菊花酒,分别获得“国光”“日月”金奖、银奖,首次跻身中国名牌国货之列。年由民国实业部举荐振风古塔牌蚕豆辣酱等产品,参加在美国旧金山举办的国际巴拿马赛会,获得这届国际巴拿马赛会大奖,也因此“胡玉美”跃上国际名牌的排行榜。
启示
胡玉美,“玉成其美”,以玉之难得志前人创业之艰辛。作为商务部首批“中华老字号”企业,“传承发展、开拓创新”,这是胡玉美一直宣传的核心理念,由这个核心理念辐射出来的是更多“旧”与“新”的融合。从最初的走街串巷、肩挑贩卖到开设“四美”酱园、“玉成”酱园,胡玉美的“老”除了历史悠久之外,还有经营方式、手工艺的传统,它的发展史承载了安徽的历史记忆、文化积淀与工商业文明,它的百年老字号注定了它拥有其他商家难以匹敌的优势,它身上带有的更是安徽几代人的历史回忆。
王致和:有“魂”有“魄”信誉为本
作为地道的中华老字号,“王致和”声名远播。其腐乳产品独有的细、腻、松、软、香五大特点,深受消费者的喜爱。而其创始人王致和的故事也充满了戏剧性。
王致和原本是安徽省宁国府太平县的举人,清康熙八年(年)进京赶考落第,受盘缠所困,滞留京城。幼时曾在家做过豆腐的王致和为谋生计,做起了豆腐生意———在所住的北京前门外延寿寺街羊肉胡同“安徽会馆”内,用手推的小磨,每日磨上几升豆子做成豆腐沿街销售。同时他刻苦攻读,以备下科。盛夏某日,他做出的豆腐没卖完,恐日久腐坏,便切成四方小块,配上盐、花椒等佐料,腌于一小缸中。从此,他歇伏停磨,一心攻读,竟淡忘此事。秋凉后,王致和重操旧业,猛然间想起那小缸豆腐,连忙打开,未曾想臭味扑鼻,定神一看,豆腐已变成青色。扔了实在可惜,于是他大着胆子尝了一下,不料别具风味,遂送给邻里品尝,结果品者无不称奇。王致和臭豆腐声名鹊起。
王致和屡试不中,遂尽心经营起臭豆腐来。至康熙十七年(公元年),他便于延寿寺街西路建作坊立招牌:“王致和南酱园”,雇师招徒,以经营臭豆腐为主,兼营酱豆腐、豆腐干及各种酱菜。不久,臭豆腐的销路扩大到东北、西北、华北各地。经多次改进,臭豆腐于清末传入宫廷御膳房,成为慈禧太后的一道日常小菜。慈禧太后不喜臭豆腐其名,便赐名“青方”,使王致和臭豆腐身价倍增。
“王致和”传统文化的“根”,精湛技艺的“髓”,诚实信誉的“本”,就是“中国老字号”的“魂”。外国新名牌没这样的“魂”,他们靠的只是“市场竞争”的“魄”。“王致和”有“魂”还得有“魄”。因此在当今市场竞争条件下,“王致和”不停步,不僵化,再塑了以“科学、开拓、法制与民主”为内容的企业新文化,丰富了王致和老字号文化体系,使“王致和”企业再发生了质的变化。
启示
“王致和”以信誉为本,“王致和”从古至今都是忠诚地为客户生产高质量多风味的产品,绝不偷工减料,粗制滥造。信誉不仅使“王致和”在当年字号竞争中挤垮了“汪致和”等店铺,也使“王致和”在如今的市场竞争中独树一帜。“王致和CIS”中的“应变哲学”和“竞争精神”构成了今天“王致和”的经营思想,并由此派生出新的产品文化、营销文化、运作文化、环境文化以及激励文化。这些,集中地体现了“王致和”领导者的精神和员工的群体意识。
胡开文:集采各家精益求精
徽州绩溪上庄村,与胡适故居相距不远,原先生活着另外一个上庄名人,这就是胡天柱。不过这个名字远没有他创立的徽墨品牌有影响,所以后人干脆以徽墨命名,称他为胡开文,他生活过的地方,则建起了胡开文纪念馆。
“胡开文”墨业创始人胡天柱,徽州绩溪上庄村人。少年时去徽州休宁县汪启茂墨店当学徒,诚实勤劳,精于店务,深得老板器重,被擢为推销员。在跑码头、奔商埠中含辛茹苦,为创业积蓄资金,后娶汪启茂之独生女为妻。
乾隆三十年()承顶汪启茂墨店,为创出高质量产品,挑选旧墨模中之精品,不惜巨资购买上等原料,聘良工刻模制墨。并取徽州府孔庙的“天开文苑”金匾中间两字,冠以姓氏,打出"胡开文墨庄"店号。
清代咸丰、同治年间,由于战乱和社会的腐败,徽州制墨业逐渐衰退,名家、名品的声誉也随之冷落。但唯有胡开文一家独呈一时之秀,一直保持着兴盛的局面。特别是他的“苍佩室”墨成了“抢”进皇室的贡品。
据说在当时的徽州,墨商之间的竞争非常激烈,机灵聪明的胡天注竟然做出了一个大胆的举动,他通过走动地方父母官的关系,成功地把胡开文墨品献给了乾隆,一下子得到皇帝首肯,就此名声大噪。
随后胡开文墨品就以新颖的造型和饱满晶莹的亮色,取得了压倒性的优势,并最终成为与曹素功、汪近圣、汪节庵齐名的清代制墨四大家。随着事业腾飞,胡天注也跟众多徽商一样,买地置业,成为乡邻钦佩的巨商。
传说第二代胡开文(即胡天柱次子胡余德)曾造出一种墨,声称在水中浸泡多长时间也不溶化散色,因此慕名购此墨的人越来越多。一日,有位游学的先生访问休宁,购买一布袋这种墨。不巧,他过河时掉了一跤,连人带墨都倒在河水里。上岸后,黑墨水淋了他一背,打开袋子一看,原来袋子里的墨经水浸泡,有的已溶化了。游学先生背着这袋墨找到了休宁胡开文,胡氏开始不信,游学先生当场以盆盛水,将墨浸入其中,不久,便见墨裂色散。胡开文当下违声道歉;以一袋“苍佩室”墨赔还。此后,他便令所属各店各坊,立即停制停售,并以高价买回这种墨。不久,将这种墨全部倒入休宁城外的一池塘中,这池塘也变成“墨池”了。
如今,那“墨池”早巳被泥土淤塞,再也看不到当年的痕迹。但胡开文毁墨于一池的故事,却还在徽州一带流传着。
启示
细究胡开文鼎盛的原因会发现,胡天柱重用墨模雕刻、设计人才。他曾不惜耗费巨资,派专人去搜集圆明园、长春园、万春园、北海、中南海等的蓝图,在汪近圣基础上,邀请名家名匠重新绘制雕刻,终于制出了《御园图》墨六十四块。同时,极注意制墨的质量,以“造型新颖,墨质精良”而压倒了诸家,这也是他成功的最重要的一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