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门阵胡豆情怀与zao1招胡豆的正确
2025/4/8 来源:不详中科让您告别白癜风秀健康 http://nb.ifeng.com/a/20190514/7435821_0.shtml
作者:
四川人老曾,爱好方言文化的一名70后,为大家摆点方言龙门阵。
农村长大的70后,大抵还是过过一段苦日子的。
和上一辈比起来又更幸福,所以没资格诉苦,码点字权做怀念。
主粮大米是不够吃的,干饭不是顿顿能煮的,但搭配上红苕、洋芋、灰面,基本也没饿着。
但是农村改革以前,蔬菜是没好好吃过的。能够敞开吃的,大抵只有冬天的萝卜。
平时用来下饭的主打菜:酸菜、豆豉、红豆腐、豆瓣酱。偶尔的奢侈,就是酱油拌饭。
川西坝子的酸菜,主要是酸青菜(叶用芥菜泡制)和酸萝卜,冬天做两大坛子,就是来年一年的主打菜。
豆豉、红豆腐、豆瓣酱,就离不开黄豆和胡豆。
黄豆、胡豆可以种在田埂上,不占地方,因此每户人家一年也可收获几十斤干黄豆干胡豆。
干黄豆主要用于做豆豉,偶尔用来斢豆腐,或者炒着吃点。
豆豉一般家家户户都会做,可以做成水豆豉装坛保存慢慢吃;也可以做成干豆豉,用草包起挂在屋檐下慢慢风干后存放,算是高档的备用菜了。
豆腐大多数家庭不会自己做,每年都会斢或买上几板水豆腐来做红豆腐〈豆腐乳〉,和酸菜一样它是平时的主菜。吃的时候还不能夹多了,父亲还说他们小时候豆渣和红豆腐一起冻的,小孩主要吃豆渣。
最后就是今天的主角:胡豆。
胡豆即蚕豆,胡(fu2)豆是川人的叫法。
晋·陆翙《邺中记》载︰“石虎讳胡,改胡豆为国豆……今则蜀人专呼蚕豆为胡豆。”
宋·宋祁《益部方物略记》载:“佛豆,豆粒甚大而坚……以盐渍食之,小儿所嗜。”川人读“佛”和“胡”是一个音(fu),二者实为一物。
至于命名蚕豆的原因,明代李时珍《本草纲目》:豆荚状如老蚕,故名。
为啥我对胡豆独有情怀,是因为那时候平时偶尔能有的零食,就是?〈音招〉胡豆了。再或者,就是偶尔偷偷的烧几根红苕、洋芋吧。
那时候即使在过年,小孩都没几样零食吃的。记得小时候,秋天雨季过后,奶奶会把红苕切片,扔到草房的屋顶慢慢晒晾,到了腊月把它扒下来,炒制成苕片ㄦ〈音sao2per4〉,加上?胡豆、?花生,这就是过年小孩们的零食了。
平时也能偶尔吃到的,基本只有?胡豆。因为家乡是平原地区,都是田,用来种粮食了,没有多的地用来种花生。记得我父亲80年代初和别人做点小生意赚了点钱,一口气买了两三百斤花生。感觉他也是在吃报复,哈哈。
所以不仅小孩的零食,那时候大人平时偶尔的下酒菜,也只有依靠胡豆。
晒干的胡豆存储备用,吃的时候就拿点出来炒。
炒好后两种处理办法,一种是直接把它晾冷,称为?胡豆,用来给小孩做零食或大人下酒;另外一种是趁着滚烫做激胡豆,做成特别的一种风味小菜。
干胡豆炒至胡豆表皮干脆呈黄褐色,中间略带深褐晕斑即可。炒好之后快速倒入盛装凉的味汁器皿中去“激”:盖好盖子闷两个钟头,待胡豆回软入味后便可食用,这就是四川的激胡豆了。即是难得的下饭菜,也是下酒菜。
当时家里条件差,味汁一般就是用酸菜坛子里舀出来的老酸水。如今的味汁原料丰富,可以按自己喜欢的味道随便调制。
四川的胡豆,还有一个大用途,自然是用来做豆瓣酱。豆瓣酱是川菜必备调味品,郫县豆瓣,则是随着时代的发展,把它做成产业化了。
过去的豆瓣酱,还是主要用来下饭,只是偶尔用于烹饪荤菜调味。也有些家庭没有干胡豆,就只能做纯碎的辣椒酱了,本地人称之为“挏挏醬”〈dong2dong2醬〉。有些家庭则豆瓣酱和挏挏醬都做上一些。
最后来认识下这个“招胡豆”的本字:?。
?,汉语文字,读作?(cáo),⒈脆。⒉腹鸣。这是目前现代汉语给出的拼音与词义,所以用zao拼不出这个字。
但是在古汉语中能找到依据。
基本字义●cáoㄘㄠˊ 1。脆。 2。腹鳴。
《广韵》昨劳切。《集韵》臧曹切,音糟。义同。说明古汉语里面本身是读zāo招的。四川方言延续了古汉语的发音。
?zāo(音招)的用法,川西坝子普遍使用,如?花生,?胡豆。
过去农村上粮(交公粮的方言说法),粮食在家晒晾后,都要用牙齿试一试,看粮食晒得zāo不zāo。不?的话就怕拉到粮站了,粮站的工作人员让你拉回家再晒两个太阳(两个大晴天)。晒的?也便于自己存放时不容易生芽。
口语中还常组成双音节词:(音līng招,或,音lēng招),(līng或lēng)是程度副词,很、特别的意思。
和“抿甜”“焦咸”“纠酸”的“抿”“焦”“纠”用法一样,就是特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