充满魔性的五香豆,是怎么成为上海人情结的

2025/1/21 来源:不详

春末夏初,进入蚕月的后半段,布谷声声催农耕,戴胜也一早落在桑枝头唤着蚕娘,上海本地产的蚕豆带着青皮绿肉和饱满的体型上市了。

所谓“养蚕天气,采茶时节”,眼下最为紧俏的,除了采茶,莫过于吃蚕豆了,蚕豆本身就是上海人很喜欢吃的一样蔬菜。

在菜场里往往能看到几斤几斤一买的阿姨爷叔,觉得自己买到特别新鲜的蚕豆,脸上露出满足自豪的笑容,心想着晚上炒一盆一下就吃掉了。

而讲究的老饕认为,最好吃的本地豆只能吃十八顿,且唯有现剥现清炒,才能保证色泽鲜绿,皮酥肉糯。

而精致的上海人早就想出留住美味的方法,五香豆便是上海小囡们童年最好的零食。

五香豆的前世今生

作为上海滩零食霸主的五香豆,最早是由一个名叫郭瀛州的人做出来的,这当中还有不为人知的故事。在年前,上海已有以桂皮、茴香等香料烧制的小青豆制食品,名为“茴香豆”,颇受各地市民欢迎。

18岁的郭瀛州背井离乡,到上海谋生,那时正值抗日战争时期,城隍庙是难民们的聚集地,郭瀛州看到这个“商机”,就想向城隍庙的老山东茴香豆摊主讨教烧煮的技艺。

摊主执意不肯,于是郭瀛州大刀阔斧改进了当时茴香豆和六香豆的做法,发明了一种新的零食,因为它咸甜香松糯的特点,取名“五香豆”。

选用嘉定产“三白”蚕豆,添加茴香、陈皮、桂皮、食糖、香精等配料烧制,使蚕豆口感软中带硬,咸中带甜。

配料上,他还使用了当时还未被国人所接受的进口香精,这也是上海较早使用食用香精的食品,未尝味已闻到一股清淡的奶油香味,人送外号“奶油五香豆”。

从此,上海话里就有了“勿吃城隍庙五香豆,等于没来过上海”,也奠定了五香豆在上海滩零食界的霸主之位。

上海人心尖的零食

鲁迅曾专门写过一篇《零食》的杂文,他说:“上海的居民,和零食是死也拆不开的。”而且他自己也很爱吃零食。

小时候一去城隍庙,除了走九曲桥,就是眼巴巴盼着家里大人买五香豆了,最外面的那层白霜,可以慢慢舔,舔完后的五香豆,还有咸香味,蚕豆心有些些软韧,就是记忆中的味道。

现在的五香豆就在城隍庙最热闹的九曲桥边,占据了正南面最好的一个门面,虽然当年早晨8点就有人排队的盛况不在,但店内的游客依然络绎不绝。

五香豆的非遗传承

现在,五香豆制作技艺已经被列入上海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仇成华老师自从年进厂学做五香豆。

所用原料是专门选自上海本地出产的蚕豆,挑选极为严格,黄皮豆和虫蛀豆都不能用,要使用清一色的青皮豆,洗干净用水煮。

用料讲究,火候适当,是五香豆经久不衰的秘诀,不过,最辛苦的还是煮豆和翻豆,7个多小时,要保持炉膛温度在多度,翻豆则全靠身体的力道,30多斤豆要不停地翻动。

翻动时,要从锅边周围用笊篱慢慢往下推着翻,这样豆才能均匀入味,半个小时左右,见豆皮上泛出盐花,可以起锅把豆晾凉,干燥后即为五香豆。

每一种非遗技艺的传承都是来之不易的,五香豆也不例外,不妨下次到上海的时候,捎上一包豆子,回忆一下儿时的滋味,尝尝非遗的味道。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8608.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