鲁迅伙食究竟如何许广平爆料一份菜单,丰盛
2023/6/12 来源:不详“鲁迅:是我说的”是如今风靡网络社交平台的网友之间交流互侃的趣味梗。
一方面因为鲁迅诸多针砭时弊的金句时至今日依然能够立潮头浪引领时代观点,被大家竞相引用;
另一方面人们喜欢把一些看起来具有一定思想性的语句冠上鲁迅的名头传播。
一提起鲁迅,首先想到的是一个笔锋似剑、言辞犀利、针砭时弊的民主战士形象,弃医从文,用笔墨揭露封建陋习、打破落后思想的幻想,所向披靡。
一提起鲁迅,人尽皆知其是伟大的文学家、教育家、思想家、革命家,是新文化运动的健将,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奠基人之一。
一提起鲁迅,我们便想起小学课本里的百草园和三味书屋,想起闰土和夜晚瓜地里的猹……
鲁迅已经成为一种抽象的精神引领,一种无形的价值导向,但这些标签化的形象也仿佛格外冰冷遥远。
事实上,鲁迅是一位极其热爱美食的生活达人,他享受美味,乐于分享,是名副其实的“民国快乐干饭人”。
无论在北京、上海还是广州、厦门,每个居住过的城市都有他的“美食地图”,甚至还经常在日记里写下自己的“探店”感受,他的日记里记录了大量美食名称和店铺。
一份记录了鲁迅先生半年多时间的菜单就曾将其“吃货”属性暴露无遗,而这份被许广平爆出的菜单,丰富程度超出预期。
鲁迅菜谱
在上海鲁迅纪念馆,有一件特殊的藏品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这份藏品就是一本由鲁迅的妻子许广平记录的菜单,一份类似生活记录的家用菜谱。
这份菜谱并非如我们寻常印象中那样记录各式菜品的烹饪方式或可供选择的菜品名称,而是记录了年11月到年6月间,鲁迅先生每日吃过的食谱。
在菜谱的记录中,鲁迅先生每日的食谱十分丰富,而且荤素搭配看起来就十分诱人。
随便一翻,就能看到菜谱里顿顿都有蒸沙鱼、红烧桂鱼、排骨、蒸鸡、椰菜牛肉、蒸鱼片、炖羊肉、罗汉斋等“大菜”,每餐最基础的配置也得是有荤有素三菜一汤,烧金程度令人震惊。
根据许广平菜谱中的统计,每个月光吃就要花费掉家庭一半的收入,虽然吃的非常丰盛并非只够温饱,放在今天来看恩格尔系数那也是非常高了。
这对当时鲁迅和许广平的家庭来说也是一笔比较吃力的开销,加上鲁迅先生买书花销也比较大,在吃上完全没有必要如此“奢侈”。
但鲁迅先生并不在意,寻找美食是其无论身在哪个城市时都非常注重的环节,也有人猜测兴许是鲁迅先生出于对新婚妻子的爱惜并不忍心使其下厨做饭。
但总而言之,能够让妻子记录出这样一份详细而丰富的菜谱,无论还有什么因素,最关键的鲁迅对美食的追求功不可没。
这份菜谱使得鲁迅在大家眼中的形象变得具体生动了一些,看着每日鲁迅先生入口的美食,仿佛也窥见了他日常生活的小小一隅,看见了那个每日执着于享受着美食的迅哥儿。
其实能够有这样的一份令世人惊讶的菜谱,早在迅哥儿的日记和作品中就可见端倪。
生活中的鲁迅在各城留下“鲁迅同款美食”,作品中鲁迅笔下更是有诸多经典江浙小吃引人好奇。
《华盖集续编》中还曾记录这样一件事,有朋友给鲁迅带了一些柿霜糖,他十分喜欢,并且非常珍惜。
柿霜糖听说这种糖有奇用,嘴上生些小疮一擦就好,于是赶紧收起来,后来还是忍不住馋意,给自己想了个理由,认为自己并不经常嘴上生疮,没有必要留着,就又吃了大半。
鲁迅还曾拿出自己珍贵的柿霜糖招待一位河南籍的女性友人,不料还被笑了一番,说这不过是寻常小吃,鲁迅才突然想到,拿柿霜糖招待这位友人就像别人拿黄酒给自己喝一样,并没有什么稀奇。
但这也可见鲁迅先生对美食的喜爱和珍惜。
生活中的吃
百年后的我们称赞鲁迅是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而百年前的鲁迅,也是个不折不扣的美食家。
电视剧《觉醒年代》中有一处让观众津津乐道的镜头,就是在陈独秀出狱的酒席上,围坐在桌边的大伙儿还在兴奋地谈天说地,鲁迅却大喊:
“什么时候开席啊,口水都快流出来了。”
这样与平常教材里严肃的形象形成反差的镜头,却更加吸引了大家的注意,甚至不敢相信鲁迅会这样说话,但其实若仔细了解一番,就会发现鲁迅先生就是一名如此热衷于美食的干饭人。
鲁迅先生关于美食的轶事也非常多,比如因为爱吃甜食,患了龋齿在自己去看牙医后,还奖励自己一份稻香村饼干。
类似的事情在鲁迅日记中也有记录。
“三日午前与部中人十余同赴董次长家,速其至部视事。午后赴王府井牙医徐景文处治牙疾,约定补齿四枚,并含漱药一瓶,共价四十七元,付十元。过稻香村买饼干一元。”
这是年5月的鲁迅日记中的内容,记载了自己治牙回家途中还要坚持买点心吃的日常。
鲁迅从日本留学归来以后,首先长期居住的城市就是北京,除了在教育部担任公职,还曾在北京大学、北京师范大学、北京女子师范大学等学校任教。
从年到年,其在北京生活了15个年头,也在北京“吃”了15个年头,在这段时间里,鲁迅日记中记录的有名的餐馆就有近百家。
被记录在日记中的餐馆包括广和居、便宜坊、集贤楼、致美楼、同和居、东兴楼、杏花村、览味斋、中央饭店、四川饭店、西安饭店、德国饭店、泰丰楼、广福楼、新丰楼……
这些餐馆中,鲁迅先生最常去的是“八大居”之首广和居,当时住在山会邑馆,广和居就在其所在胡同的斜对面。
名头响当当的广和居的“三不粘”、炒腰花等菜品让鲁迅念念不忘,鲁迅先生不仅常去到访,还常叫“外卖”到家里。
所谓“三不粘”,就是用鸡蛋黄、淀粉、白糖、清水加工烹制,讲究烹制时动作快、成品既不是完全的糕类,也不是真正的羹肴,用汤勺一舀,要求一不粘汤匙、二不粘盘子、三不粘牙齿,清爽甜软,得名“三不粘”。
三不粘不仅美味,还有解酒的作用,因此鲁迅先生喜欢三不粘可能也有爱好喝酒的缘故,郁达夫赠与鲁迅的诗中就曾写道:
“醉眼朦胧上酒楼,彷徨呐喊两悠悠”。
除此之外,根据鲁迅先生日记的记录,“和记”切面铺的清汤大块牛肉面、“海天春”的二荤铺等等,虽然都是寻常美食、价钱便宜,也都得到了鲁迅先生的青睐。
鲁迅还非常喜欢吃辣,辣鱼粉皮、放过辣椒的梅干菜扣肉都是鲁迅喜欢的菜肴。
据传鲁迅曾对胡适解释过自己最开始吃辣是为了解困,说道绍兴人口味确实不好辣味,但自己喜欢吃是为了解困,夜深人静、天寒人困之时,摘下一只辣椒分成几节放进嘴里咀嚼,立马额头冒汗、周身发软、睡意顿消,可以继续读书。
除了广和居,同为北京“八大居”之一的同和居鲁迅也非常喜欢,其菜肴以鲁菜为主,鲁菜系中的经典名菜应有尽有,炸肥肠、九转肥肠、三不粘等都在其列。
鲁迅尤其喜欢的是同和居的炸虾球,因为这个菜品比较符合鲁迅江浙的口味,是融合引进的南方菜系后创作的新菜品。
据日记记录,鲁迅还喜欢同和居的烤大馒头,就是将馒头表面刷一层油,有时会将馒头切片,然后烤干,焦黄酥脆、外焦里嫩,口感极佳。
后鲁迅还曾赴广州,担任广州中山大学中文系系主任,半年多的广州定居生活,鲁迅日记中记录的饭馆达25家之多。
“妙奇香利记”饭店的一道豆豉蒸鲮鱼就让鲁迅赞不绝口,“安乐园”“美利权”冰室的雪糕也得到鲁迅的青睐……
年9月鲁迅赴上海,就此鲁迅基本都常居上海,这段时期是鲁迅创作的高峰期。
在上海期间,鲁迅也经常宴邀朋友一起品尝美食,“知味观”和豫菜馆子梁园致美楼就成了鲁迅经常光顾的地方。
知味观专做东坡肉、叫花鸡、西湖醋鱼等杭帮名菜,非常符合鲁迅的口味。
因为鲁迅的喜爱,至上世纪八十年代,还曾有国外的美食家来到知味观,点名要打卡鲁迅当年请客爱吃的几个菜。
而梁园致美楼则是一家河南菜馆,据统计,鲁迅曾在不到一年的时间里多次光顾梁园致美楼,或宴请朋友,或欣然赴约,这家菜馆都是河南名菜。
其中一道名菜叫做“扒猴头”,是能够与熊掌、海参、鱼翅齐名的名菜,深受鲁迅喜欢,其主要烹饪原料是猴头菇,曾经著名翻译家曹靖华还特意从河南老家给鲁迅带了一个非常大的猴头菇,鲁迅非常高兴,专门请了好几个朋友一起品尝。
鲁迅不光喜欢吃美食,更是喜欢吃零食,其创作时常有零食相伴,甚至还会在创作不同题材的作品时吃不同的零食,比如写散文就吃甜的、写小说就吃咸的、写杂文就吃辣的……
《孟子》和《礼记》中有“君子远庖厨”之句,但作为新文化运动重要参与者、现代文学新思潮的代表者鲁迅并不避讳自己对美食的要求和向往,甚至大篇幅在自己的日记中记录了自己的美食之旅,展示自己的“口腹之欲”,不可谓不有趣,让后人看到了其“生动平凡”的一面,也展示了当时社会的新风尚。
笔下的吃
批判与抨击是始终伴随鲁迅先生作品的标签,人们总是习惯于在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找到犀利有力的各种语句,鲁迅先生的无论是散文小说或者杂文,似乎都被浓浓的政治启蒙色彩笼罩。
针砭时弊也不妨碍流露生活情怀,单纯着眼于作品的启蒙属性,未免有些暴殄天物,忽略风景人物、饮食衣裳,是极为遗憾的,少了许多生动趣味。
仔细读来,作为一名合格的干饭人,鲁迅先生作品中的美食珍馐也是有相当的分量篇幅,值得细细回味。
唯一站着喝酒而且穿长衫的孔乙己每回去店里都要温两碗酒,点一碟茴香豆。
茴香豆是绍兴地区的特色小吃,主要用材是蚕豆,辅料有八角、茴香、桂皮、盐巴等,咸而透鲜、五香浓醇,价廉物美,是江浙尤其绍兴地区非常受欢迎的本土菜品,而鲁迅将其写进作品中也将这带有浓厚的乡土气息的家乡小吃带到了读者面前。
《社戏》中争抢的水世界里的呆子,每天努力掘蚯蚓,掘来穿在钢丝做的钩子上,伏在河沿上钓,不半天就可以钓到一大碗。
这样的呆虾也定是有了极其细致的生活体验才知晓的。
印象最深的是《狂人日记》中一段借用蒸鱼讽刺的描写。
“鱼的眼睛,白而且硬,张着嘴,同那一伙想吃人的人是一样。吃了几筷,滑溜溜的不知是鱼是人。”
初看觉毛骨悚然,只觉吃人的社会吃人的人的惊悚,连如此讽刺借喻都要通过吃的来描写,可见鲁迅先生对吃的研究细致入微。
《端午节》里的主人公方玄绰没钱还要让仆人去赊账的莲花白更是让人好奇到底是何种美味。
初读时以为只是包心菜,因曾听过包心菜有一雅名叫莲花白,后来有听人说,此莲花白非比莲花白,其实是一道流传悠久的菜品,相传其做法自元朝,也有说法是起源于明清时期,相传有一种做法极简,是白酒加莲花蕊浸泡。
这道菜在民国时期的北京颇为流行,文人雅士皆认为秋天喝莲花白吃熏雁翅听秋雨,实在是人生一大妙境。
更有以吃饭为主要场景的《风波》,“乌黑的蒸干菜”和“松花黄的米饭”热蓬蓬冒烟,虽然只是简单的颜色描写,却莫名让人生了十分的食欲。
梅干菜是知名的江浙美食,鲜浓香甜的梅干菜配上浓郁的肉香,想想也是极为的诱人,而不知为何是松花黄的米饭更是引人遐想。
被阿Q作为正确标准的油煎大头鱼,未庄都要加上半寸长的葱叶,但城里的做法只需要加上切细的葱丝,这是对美食何等的精细研究和热爱。
鲁迅先生的作品中,总是会巧遇各种或稀奇或经典的吃食,令人垂涎。
油豆腐辣酱、清蒸鱼翅、熏鱼头、乌鸦肉炸酱面、炒米粥、芋梗汤……或带着对乡土美食深深的情怀,或带着一丝神秘的猎奇色彩,读鲁迅先生的作品时总是不免带着几份对书中美食的好奇,可谓是舌尖上的民国风土。
“一些描述鲁迅的文字把他刻画成一个喋喋不休、拿着匕首和投枪的战士。形象是紧皱双眉严峻凝重的,没有个性和生活,而其他方面似乎都淡化掉了,只剩下一个空壳。”
这是鲁迅之子周海婴在接受采访时说过的一段话。
关于“阅读鲁迅”这件事,最遗憾的莫过于只阅其枝干,而遗漏了其文中“枝繁叶茂”的生活气息。无论是生活还是写作,鲁迅并不仅仅操起“刀锋”时刻准备战斗,也在慢悠悠享受生活。
人人皆知“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却鲜少注意到,这首诗是“达夫赏饭”的副产品。
年郁达夫在上海组织的一次饭局宴会,拿出一幅素绢请众人随意题词,鲁迅当场写出了这一名句,同时还在字的上角写下了“达夫赏饭,闲人打油”八个字,显得既有才气又有情致,名人大家的清朗风格扑面而来。
面对“吃人的社会”落后的陋习和思想,鲁迅毫不留情抨击,甚至为了心中理想不惜与往日好友成为“文敌”,笔耕不辍地描绘自己心中的理想文学与思想。
那是一个文人、救国人士面对残败的故土最无力也最有力的抗争,好好生活、享受生活更是这位救国志士希望每一位水深火热中的国民能够得到享受。
为国民奋起抗争之人,心中必定有一片和谐向往的净土。
美食、甜点,这便是鲁迅心中的一隅安静祥和的土地,当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