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北少年堂吉诃德一位少年的自述
2022/5/11 来源:不详“一个黑色的、皮包骨头的、壮怀激烈的少年,他是年少的远东的堂吉诃德,他的敌人是那些高挑的芦苇,他的心中充满了没有来路的正义。”“我叫堂吉诃德”,毕飞宇如是说。毕飞宇在这本书里将自己形容成“瘦的剩皮包骨头,壮怀激烈的少年”,写出了他的小时候,为我们讲述了他所经历的童年、少年。
童年是什么?或许这个问题会让现在的我们一时间不知如何回答,但对毕飞宇来说童年可能就是他那好几个“故乡”,奶奶的蚕豆,村里的桑树、鸟窝、蒲苇棒,还有九月的云……这一切又一切自然的简单的事物组成了作者淳朴真实的童年。他童年的美好大部分是大自然带来的,且大自然作为启蒙老师的孩子是幸运的,我想他是幸运的,能够感受到风霜雨雪,触摸到花草虫鱼,让他对这世界的感受不枯燥,不单调,甚至带着点点的美好,让他在最纯真的年纪成为一个对自己而言最纯真的小孩。
文中的语言都是带着孩子气的,并用一种儿童式思维带着读者看待这个世界。作者的童年是一个需要等待的童年。蚕豆要等。甘蔗要等。撑船要等。连看天上的云也要等。等待是痛苦的吗?是焦灼的吗?答案是必然的。而等来的是什么呢?是很久才能吃一次的炒蚕豆;是满头大汗也未必能换来的甘蔗甜;是撑船时,“一下一下的地”中包含的农业文明无边的琐碎、无边的耐心、无边的重复和无边的挑战;是花很大的耐心目睹到的奇妙的浮云……但是这种等待却是多少人羡慕不来的。当人们面临艰难时光时往往是暗淡无关的,可我们的小少年却将这种困境视为一种等待,等待着美好事物的到来,自己不再囤郁于眼前,而是始终对明天报以希望。我想这样一颗童真的心是没有人不羡慕的。
这本书是最大的讲述了一个孩子的真与善的。“文革”,现在的人们评价它是错误的历史悲剧。即使是在童年回忆录里,我们也能够看到文革投下的时代阴影。但作者没有回避“文革”,他以一个孩子的视角最大的包容了它。“在‘文革’期间,‘我’是恐怖的,即使是拾完了棉花,回家去,你也必须以‘我们’的姿态高高兴兴地,或者说,蹦蹦跳跳地‘回家’。我和我的老师都没有发现一个常识错误:‘我们’其实是没法回家的,回家的只能是我。”读到这段我觉得有点搞笑,也有点讽刺。其实作者不断地在书里提到“愚昧”和“文革”,让我想到,在当时,即使是儿童,玩的,学的也被大人们添上了政治色彩。哪像现在的我们,有了充分的言论自由后就特别爱发表个人政治言论。再说“愚昧”,我想中国人的愚昧这的确是一股难以想象的巨大力量,其实愚昧程度完全能够体现中国人的知识水平。但是老一两辈人的封建迷信哪能轻易地根除。“人类要么消灭愚昧,要么就被愚昧所消灭。”,我觉得能够消灭愚昧的,只有文明程度的进步和时间,不过作者在文中提到的“用愚昧消灭愚昧”也让我觉得很有意思——这是一个天真孩子想到对抗这愚昧的最好方式。
有人说,这是一本回忆录,怀旧篇,但我更觉得这是作者对自己童年记忆的整理,那些有趣的事,开心的,伤心的,烦恼的,羞愧的,都能被拿出来一一为我们讲述,毕竟,我们都曾是少年。我们大多被书中少年的天真、善良所感动,但我们更感动的却是从书中找到那个小小的自己。
作者:佚名,来源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平台旨在分享,尊重原作者,侵权立删。
主编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