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美食之美味蚕豆
2024/8/20 来源:不详蚕豆
蚕豆,由张骞出使西域的时候引入,在我的家乡保山家家户户都种植。
点
蚕
豆
啦
冬天,家家户户用特制的点豆桩在田间地头点蚕豆。一直以来,在我内心深处一直不解的是为什么说“点豆”,而不是“栽豆”“种豆”等。这个问题萦绕在脑海中很久很久,挥之不去。慢慢长大,在放学回家的路上要经过一片片豆田,仔细看才发现每一个圆圆的小坑里的蚕豆苗差不多都是相同数目。因为这个发现,我的脑回路应绕了十八弯,人们在点豆的时候是要控制数量的,所以人们只能一个个王小都坑了放,所以才叫“点豆”。我脑海中记得当时的我像发现了新大陆一般高兴,仿佛自己拥有世界上最敏锐的眼睛,虽然现在看来也不一定正确。
蚕
豆
头
!
刚过完年,大鱼大肉都已经吃尽,凋零的冬天虽然已经过去,但是对于农家来说,已经没有什么可吃的东西了。所以蚕豆头(蚕豆苗的尖)也是家家户户餐桌上不可缺少的一道美食了。
白天,妈妈和姑姑们从山里砍柴回到家,就会到田间去打蚕豆头。是的,你没有看错,我的家乡把所有蔬菜的尖统一叫做“头”,自小习惯这样称呼的我们,觉得特别亲切,蔬菜最顶端的部位不就像他们的头部吗?
小小的我从来没有到田间去做过这样的事情,所以也从来不知道要打多长,怎样去判断等等。小小的我总担心蚕豆苗的头被打下来,它会不会死去,也正是因为这个原因,我从来没有跟随妈妈和姑姑们去打过蚕豆头。直到后来,生物课中学到了顶端优势之后,内心一下子就豁然了。
蚕豆头用清水洗净,锅中水开之后,放入蚕豆头,汆水之后,捞起来,稍稍放凉,挤去治水,再用菜刀切断。然后放入掏好的水腌菜中,水腌菜浅浅的黄,衬着蚕豆头粉粉的绿,鲜红的辣椒油,金黄油亮的大蒜油,香喷喷的芝麻花生碎,绿油油的芫荽,搅拌,就在筷子翻动的顷刻间,香味乘着空气,攀上鼻尖,直达味蕾深处。酸中透着鲜,辣中和着香,几碗饭就在顷刻间下肚了。后来,生活水平慢慢提高,餐桌上有更多的蔬菜出现,这个不能称之为菜的菜只能在回忆中出现了。
蚕
豆
角
各种吃法的青蚕豆,是保山人春天的标配。
几声春雷炸响,蚕豆们也逐渐走上了人们的餐桌,成为不可或缺的一道美食。
当蚕豆们还很嫩很嫩的时候,人们就会摘下来,掐头去尾,抽去豆荚上的筋(很多时候只是做一个动作,根本还没有长成豆筋),把蚕豆掰成两段,最多三段,洗净,搓揉到变色。蒸饭时甄子下的水开,下锅,直到饭蒸熟,蚕豆角也就完全熟透了。
用筲箕捞起沥去水分,锅中油刚刚冒烟,放入切好的辣椒、大蒜,翻炒出香味儿,倒入蚕豆角,撒入适量食盐翻炒盛出。豆角的鲜嫩、辣椒的辛辣、大蒜的香味融为一体,一口下去,香味从舌尖蔓延开来,久久不能散去。
蚕豆长得成熟些,就只能剥去蚕豆的皮,煮稀饭或是炒成蚕豆米炒肉或者素炒,不论怎吃都是吃不够的。特别是蚕豆米炒肉,是童年的我记忆中最美味的,因为有肉。每次吃蚕豆米炒肉,都不舍得把肉片吃了。而使的我总觉得只要留着,总会有源源不断的肉片都我的碗里来,让我有吃不完的肉。其实这一切都只是我自己一个人的想法,现在看来,甚至有些好笑,但是那时候的我却次次如此,年年如此。
蚕
豆
粑
粑
蚕豆豆角、蚕豆米都吃过了,蚕豆也变得越来越丰腴了,这时候就该吃蚕豆粑粑了。
蚕豆剥成蚕豆米后放入盐臼(在整块石头上挖圆形坑),捣成豆泥,盛出放入盆中,加入切碎的嫩茴香、打散的鸡蛋、火腿肉丁或者腊肉丁,加入草果面、食盐等,和匀。锅中油开,放入和好的豆泥饼子,煎至两面金黄。
浅绿的蚕豆饼子中透着丝丝深绿的茴香,点点滋滋冒着油的火腿肉丁,看着眼睛都馋了,更别说嘴巴,口水早已经吞咽了一次又一次了。一口咬下去外酥里脆,回味悠长。
蚕豆彻底成熟之后,采摘回来,去掉外壳,有的直接炒黄,一道零食便已诞生;有的用水浸泡一夜,剥去内壳,豆瓣猪肉汤或者煸炒,都是餐桌上的美食。
保山的蚕豆还有一种全身绿莹莹的,这就是保山特有的小绿豆,这一般会用来做零食,我也曾给很多朋友邮寄过。
离开保山多年,记忆深处总不能忘记的美食中,蚕豆就是其中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