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拍爷爷奶奶日常,网友这是我要的爱情
2022/5/3 来源:不详白癜风吃什么药 https://m-mip.39.net/nk/mipso_4780765.html
文章已获“一条”(ID:yitiaotv)
授权转载请联系原作者
在今年的FIRST青年电影展上,
一部描绘故乡和家人的影片——《不老》
入围了最佳纪录长片,
这也是90后导演孔维能的首秀。《不老》海报30岁的孔维能来自云南大山深处,
在过去的八年里,
他如实记录下爷爷奶奶的日常,
吃饭、走路、种地、唱歌……
期望用影片,冻住爷爷奶奶的时光,
让他们永远不会老去。《不老》记录了爷爷奶奶春耕秋收的四季影片没有跌宕的情节,却饱含深情。
在离开故土,走出重山10年后,
孔维能透过镜头,
再一次认识了故乡与亲人。年2月,爷爷和奶奶的合影
爷爷奶奶60余载的婚姻,
鲜有表达却无比浓厚的爱情,
日复一日的劳作,对土地的敬仰,
对老屋的执着,
面对生活困境时的坚韧与智慧,
都被一一记录在这部家庭录像带里。
“无论飞得多高多远,
我的根始终在原地,在故土。”自述孔维能
编辑余璇责编倪楚娇孔维能通过视频与一条连线我是孔维能,91年生人。年,我创作了一部纪录片——《不老》。影片的主角是我的爷爷奶奶,主要讲了他们过去这一整年的生活,还有过往七个春天的故事。
在我的记忆中,爷爷奶奶就没有年轻过,也不会老。
直到年,在外读书的我寒假结束返校,爷爷像往常一样送我到村口,忽然说了一句:“不晓得明年还见不见得到了。”我才一下子意识到,他们真的老了,老到一次小小的离别,可能就是永别。
爷爷奶奶看摄像机中的自己
从那时候起,我陆陆续续地用手机、相机记录下他们的生活,见证他们的衰老。他们的眼眸逐渐模糊,皱纹越来越深,耳朵越来越不好使了,就连走路都开始摇摇晃晃的,行动缓慢到让人不耐烦。后来爷爷中风,多米的下坡路,要走一个多小时。他不让我扶,我在旁边拍下了整个过程。他不服老,哪怕挪也要挪下去,那是他心底的一点傲娇。这是一部关于“老去”的片子。最后一次拍摄结束的时候,我忽然想到这部片子的名字:不老。希望至少在影像里,把他们的时间、他们的故事给冻结住,也封存在我的记忆里。
爷爷生病后,奶奶给他剪指甲一生只够爱一个人木心先生写过一首《从前慢》:“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在我的印象中,爷爷奶奶生活的时代,生活的地方,就是这么一个诗意又浪漫的地方。其实他们在相遇之前,都各自有了婚约,指腹为婚的那种。后来解放了,他俩正十六七岁,机缘巧合他们的父母先在一起了,就想说不如我们也在一起吧,便各自毁了婚。年,爷爷给了奶奶原定的夫家6块银元,算是退婚。然后两人花了2角5分钱,在乡里打了个结婚证,平平淡淡地过了六七十年。这几十年,爷爷和奶奶没有红过一次脸。爷爷和我说:“自己喜欢的人,吵架也丢人。”爷爷和奶奶的手一牵就是六七十年
奶奶是小脚,年轻的时候,爷爷从来舍不得让她干重活,也不会说她做的不好。每次奶奶生火,爷爷就忍不住夸:“小脚还能踩碳呢。”爷爷的腿坏了以后,奶奶就成了爷爷的“拐杖”,扶着他走路、上厕所,给他煮粥、装烟叶、剪指甲、盖被子……什么都不用说,也能看出奶奶对爷爷满满的爱。有一天,正烤着火,突然爷爷奶奶就交流了起来。奶奶说:“天那么冷,晚上睡觉你没事就喊我一声,我怕我睡过去就醒不过来了。”爷爷就说:“行,我没事就喊两声。”我觉得这就是我理想中爱情最好的样子。《不老》剧照
什么都比不上好好吃饭爷爷奶奶一共生了10个孩子,活了7个。我爸爸是长子,我是长孙。他们这一代人,生养七八个孩子很常见。毕竟那个年代孩子生下来之后,不生病,不挨饿,能顺利长大,就很不容易了。过去在我们那边的树林里,树上密密麻麻地挂了很多小背篓,里面装的是死去的孩子。有的可能只出生几天,有的可能一两岁,或是饿死的,或是病死的。哪怕到今天,我奶奶都不敢到林子里去,因为印象太深刻了。在大山深处的村子所以,在他们带孩子的整个过程中,有一口吃的就很满足了。他们经常挂在嘴边的是,这辈子再怎么活,活得再窝囊,或者活得再好,都是为了这张嘴。去年我在家毕业答辩,奶奶正好做了吃的,她吃完觉得好吃,就来敲门,说:“我那儿有特别好吃的东西,你快来尝尝。”我说:“答辩呢,不能走开。”奶奶就觉得,答什么辩,吃才重要,什么都比不上好好吃饭。
84岁的奶奶仍不得闲,她说自己种的菜才好吃
春耕秋收,得一步一步来我的家在云南宣威市阿都乡施都村,属于高寒山区地带,交通不便利,离城市也比较远。放眼望去,四周都是憨憨的大山,一个山头连着一个山头,有点与世隔绝的感觉。在我小时候,我们乡是整个县城的24个贫困乡之一。山很陡峭,水源也不丰富,只能种玉米、土豆、高粱、小麦,只有山脚平缓的地方,才会种一点儿水稻。因为土地贫瘠,每年收成也不高,基本上只够自给自足。爷爷奶奶经常讲,现在国家每个月都给他们钱,看病还有一部分给报销,子女也不用太操心,他们觉得这个时代已经不能更好了。
奶奶去镇上给爷爷买药村子里一共就40来户人家,到今天也不过70户人家。爷爷告诉我说,当初大家是逃难到这里的,就看中了山里的僻静。现在村里的房子已经修得亮堂堂的,但出村还是很困难,那条出村的路,一下雨就有很多积水,走起来深一脚浅一脚的。奶奶去镇上给爷爷买药,走到隔壁村子坐车的地方之前,已经满脚泥泞。爷爷奶奶都是农民。他们自从记事起,就已经和土地离不开关系了。到今天哪怕80多岁了,他们也一直在劳作,种棵果树,种点儿辣椒、蚕豆,种点儿玉米。松土、播种、施肥、浇水……每天就是忙这些。作为靠天吃饭的人,爷爷奶奶对节气印象深刻。他们会说一些顺口溜:“正月雷打雪,二月雨不歇,三月发大水,四月河开裂”,又比如“小满不满,干断田坎”。几十年来,节气已经刻在他们骨子里了。乡村的诗意生活,也是生存他们说,什么时候该播种,什么时候该收获,都急不得,得一步一步来,我觉得这就是他们的智慧和生活态度。年春天的时候,疫情新闻频出,他们好像丝毫没有受到影响,该种地还是种地。在他们播种的地方,旁边正好是一树梨花,看起来悠然自得。我忽然觉得那就是一个世外桃源般的存在,一个诗意的存在。爷爷奶奶的老屋,建于53年前
老屋不垮,他们就在因为爷爷的腿病,我们开过两次家庭会议,一次是他摔跤,后来腿病严重了,子女们又来了一次,讨论都是在老屋里展开的。人老了,一个很现实的状态就是,生病了会把家人聚在一起。当时叔叔想要把他们接到自己家去,说那里的乡镇医疗条件好一点,也方便照顾。但是奶奶说:“我哪里也不去,不离开老屋,死也不去。”奶奶说出那句话的时候,我特别理解。一直到上初中以前,我都生活在老屋里,我的生命是从那开始的,对他们来说更是如此。自己亲手创造的屋子,角角落落都藏着他们的回忆,那种感情是很深的。
老屋的地面就是土地老屋里面黑乎乎的。墙是土墙,用木板夹在两边,中间加入泥土舂起来的。屋顶最初是盖的茅草,前些年才换成了瓦片。屋子里也没有铺地板,灰尘很多,地扫了一遍又一遍,感觉泥快没了,快秃下去了,就从别的地方弄点泥过来铺上,再踩实。但奶奶说,他们就喜欢踩在土地上的感觉。我问,老屋盖了多少年了?他们算了算,已经53年了。我觉得,爷爷奶奶他们跟老屋已经融为一体了。
影片剪辑的时候,我也有意识地把他们跟老屋的形容放在一起。比如屋子的椽子虽然有点弯了,但是架子一点都没有动,还挺好的。爷爷奶奶虽然很老了,腰弯了,走路的时候腿脚也都不灵便了,但他们内在的精神气质一直都在。
似乎只要老屋不垮,他们就不会垮。从老屋往外看,蓝天、白云、绿树,一切都充满了生机
走出了大山,根还在原地小时候老师问我们,世界到底有多大?我就想,可能也就是绵延不断的一座山又一座山,一个村又一个村。直到上初中的时候,参加数学竞赛,我跟着老师去了县城,才发现原来这世界上还有城市,还有那么多美好、发达的地方。相比而言,我的村庄真的是太落后了。然而当我真正走出大山,来到城市,来到北京,在东五环更靠近通州的地方租个房子住的时候,我又觉得自己像棵蒲公英一样,找不到根,找不到安全感。回家干农活的孔维能城市里的节奏太快了,甚至用“抢”这个字来形容也不过分。我们不断地“抢”时间,“抢”资源,却常常忘了反思,赶那么多时间,我们到底要干什么?年,因为疫情,前6个月我一直扎在家里,和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生活在一起。一开始我非常浮躁,看书、看电影、健身都无法进行,就觉得这里的生活太慢了,时间都浪费了。我只得拿起相机,这里拍一点,那里拍一点,浮光掠影、走马观花,后来心慢慢地定下来了,开始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