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日常生活美起来丨向美而行,这里的沪乡风
2024/12/4 来源:不详北京中科刘云涛 https://wapjbk.39.net/yiyuanfengcai/tsyl_bjzkbdfyy/232/
“老雄鸡喔喔啼,飞到娘舅拉竹园里。”流传于浦东惠南镇周边的童谣里,藏着一派田园风光。如今的乡村,是不是仍是旧时模样?“每隔一年半载回家,都会发现家乡的变化特别大,次次有新的惊喜。”惠南镇海沈村村民、自行车奥运冠军钟天使说。当下,刚开幕不久的上海城市空间艺术季海沈展区又将艺术引入乡村,以“新时代新乡村新生活”为主题,为村民送上可欣赏、可触摸的“美”。
图说:惠南镇官方图
乡村不“乡”
在这里,来客可以登上稻田边的观景台,俯瞰42亩的巨幅主题稻田画,也可以走入田间,在稻田里深深呼吸泥土的芬芳。不仅如此,无论你身处村庄何处,都会有不同品种的花卉映入眼帘,它们在屋前,在窗口,点缀着白墙黑瓦。在许多人过往的记忆中,村宅路边的蚕豆花和野花才是乡村的主色调,而如今,那些村民自种自栽、村里配种的鲜花小景,已成了崭新的主色调。在海沈村,大大小小的景观随处可见——废旧轮胎做成的创意装饰点缀在村里的角落,构成独特风景;用钢管、轮胎等焊接成的巨型自行车雕塑,诉说着村里走出的奥运冠军的故事……这些都是乡村与文创碰撞出的火花。
图说:乡俗文化馆官方图
海沈村的南入口处,由乡俗馆改建而来的沪乡空间里正在举办名为《沪乡记事》的展览,通过由三联书店出版的同名纪实作品《沪乡记事》中的书籍摘句、本地谜语、儿歌、谚语和老照片的创意展陈,让人体悟多彩的沪乡文化。上海的土地,有九成是郊区土地,在这里,“乡谚民谣唱着庄稼的兴衰,红白喜事画着生命的枯荣,左邻右舍轮番登场,四时风光交相更替,那是不同于万国建筑群的另一种风情,是沪乡。”空间的墙上书写着作者沈月明对于故乡的深情,他历时一年,重走家乡的角角落落,查阅大量史料,记录下鲜为人知的历史地理知识,一段段传承的乡风民俗,还有温暖熟悉的沪语方言,复活了这一块不该被忘记的上海记忆拼图。
图说:《沪乡记事》展览官方图
土布不“土”
一回身,发现沪乡空间的一面墙上,装饰着一块块色彩纯净的浦东土布,据《南汇县志》记载,浦东土布编织始于明代,特别是浦东围海造田的盐碱地土质为种植棉花提供了得天独厚的根植环境,泥城镇的棉花生产多年名列全国第一。人们在长期的植棉过程中积累了丰富的浦东土布制作技艺。妇女们坐在织布机前“唧唧复唧唧”的画面是浦东乡村永恒的记忆,透着拙朴、牵着乡愁的土布蕴含浦东人的审美情趣,深深融入浦东文化与历史,温暖和美化了一代又一代村居生活。
图说:“土布不土”非遗土布设计师大赛展官方图
浦东土布唤起人们对昔日生活的记忆,女设计师施军燕还将原本破旧的小院重新设计改造成“海沈记忆”馆,里面陈列着老布、纸扇、缝纫机、凉帽、蒲扇等,门前屋后干净整洁,打造新时代的乡村美学。伴着夕阳留在窗台的斜影,你是否又开始在回忆的路上徘徊?
不仅仅在海沈村,浦东好几个镇的农村,都有土布的展示空间,在新场镇新南村乡创中心周边的村户中,基本每一位50岁以上的本地妇女都会织布,她们扔梭子、踩踏板、拉绳框,不厌其烦地重复着这些动作。前些年,织布机还被乡亲们视为“老古董”,在村里几近消失,现在,土布却成为一些高定设计师的新灵感。设计师王云接触到浦东土布后,从原本的无动于衷到现在的深深迷恋:“我觉得浦东土布有很多可以挖掘的文化内涵,经纬之间幻化无穷,太美了,值得被更多人了解、接受、喜爱。”周浦美术馆正在进行的土布展览,让人对于土布的今昔更加了解,“土布不土”的概念深入人心。
浦东乡村的美,让越来越多的人,怀揣着梦想,走进乡村、回到乡村,留在乡村参与建设。(新民晚报记者徐翌晟)
记者手记丨希望的热土
在《沪乡记事》作者沈月明的童年时代,海沈村还是一个贫穷的农村,现在,上海绕城高速临近海沈村,旁边就是轨交16号线惠南东站,不管是开车前往,还是轨交到达,去海沈村都十分便利。
村里也有了咖啡店。今年8月开张的“屋里厢咖啡”虽然不大,却显得格外温馨,暖色调的木质桌椅、悬挂在窗口的LED氛围灯、手绘的价目表和菜单……游客可以坐下喝一杯咖啡同时享受田园韵味;附近村民也在闲暇时分来喝杯咖啡、吃块蛋糕,感受城市生活。
咖啡馆的主人王馨怡,是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室内设计专业大一学生。每逢节假日,咖啡馆里就能看到她穿着围裙,忙前忙后的身影。王馨怡不是海沈村人,只是在一次偶然的参观过程中被海沈村所吸引,成为了村里年纪最小的“乡村创客”、新“海沈人”。
文化的灵魂,产业的支撑,让海沈村的土地上,集聚了不少这样追寻梦想的身影,有来自外地的年轻人,也有不少重归故里的海沈人,大家共同在这片希望的热土开创未来。(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