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黄梅之五黄梅话
2023/6/6 来源:不详作者:老鲁
俗话说得好: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各个地方有各个地方的风土人情,最突出的表现就是本地的语言。人们一听你说话,就知道你是哪里人。
唐朝诗人贺知章有诗云:“少小离家老大回,乡音无改鬓毛衰。”乡音不是不改,而是根本改不了的。乡音是一种特有的音符,铭刻在你的音调中,无法改变。我离开黄梅五十多年了,虽然自己现在认字,都是按照《新华字典》里标注的拼音字母和声调发音,但外地人一听,就知道我是黄梅人,因为我说的是黄梅腔,是黄梅普通话。
其实黄梅话也有区分。黄梅的形状像一颗蚕豆,南北方向长,东西方向短。以中部的孔垅镇为界限,将黄梅分为南北两部分,北边称为上乡,南边称为下乡。黄梅上乡与下乡说话的口音有一些细微差别,黄梅人自己听得出来。下乡说话与九江人说话的音调有点相近,比如“碗”这个字,下乡的发音时,先要把嘴唇收拢,听起来是woan这样的,而不是wan这样的。下乡人说话听起来比上乡的话要柔软一些,上乡的黄梅话要粗旷一些。
与所有地方语言一样,黄梅也有很多方言,也就是土话。比如,黄梅人把“他们”说成“开大的”,把“你们”说成“嗯大的”。这些土话听的人结合说话的环境有可能还可以体会出来,但最让人匪夷所思的是,黄梅人把老婆称为“马吗”,找老婆说成“找马吗”,外人就是一头雾水,一听,还以为是找妈妈。把老婆与“妈妈”混同在一起,算是黄梅话中的一朵奇葩。不过在黄梅人听来,叫“马吗”比叫老婆、妻子或夫人更觉得亲热一些,说“我的马吗”的时候,也许还带有一点点自豪感。
黄梅话也有一些不太好的习惯,比如和人说话时,动不动就来一句“co”,外人听起来就以为是在骂人,而实际上,这是一个说话的开头白,也就是开口腔,没有任何的意义。所以黄梅人自我解嘲地说:“黄梅四五祖,离了爷和娘不开口”,指的就是这个意思。黄梅不仅有佛教禅宗的五祖弘忍大师,更有他的师父四祖道信大师,四祖寺与五祖寺相距不过十几里,所以有“黄梅四五祖”之说,不过用佛教的大师来诠释黄梅土话中的尴尬,也确实是黄梅人的一个大胆发明。
我在刚参加工作时,就发生过这样的一次尴尬,本来就有一点争执,我不小心就抛出这个黄梅开口腔,让对方怒不可言,我解释了半天才消除了对方的误会。自此以后,我就努力避免再出现这样的情形,在与人说话时再也不犯这个低级错误。这大概是我彻底改变的家乡话的一个例子。
总体上说,黄梅话的读音与普通话还是比较接近的,但分不清卷舌和不卷舌的音,舌后和舌前的音。比如“十四是十四,四十是四十”,黄梅人说起来就是一个发音,为了让人理解,不得不解释说“四是一二三四的四,十是七八九十的十”。又如陈和程,一个舌前音,一个舌后音,只好进一步问是“耳东陈”还是“禾边程”,以示分别。
亲不亲,故乡人。故乡人的亲,首先就表现在乡音上。走在大街上,听到黄梅话,心中就有一种莫名其妙的激动,以为可以找到一个可以用纯正黄梅话交谈的朋友。那就不论是什么土话,都可以摆出来,可以享受一次黄梅话盛宴。估计很多人都有这样的体会。
随着时代的发展,人员的流动频繁,今后一个地方的家乡话,会与其他地方的家乡话相互融合而形成所谓的“南腔北调”大杂烩,因而可能逐渐淡化。我也很担心黄梅话在不久的将来,也有可能完全消失殆尽。我不知道,这究竟是一件好事还是一件坏事,只能留给后人去评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