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率性地长大,还有可能吗
2024/12/10 来源:不详让天性不被压制,让孩子快乐成长。今天很多“专家”在呼吁,却是不可能实现的目标。另一句更具诱惑力的话,早已经深入到父母的心灵深处。那就是“不让孩子输在起跑线上”。
起跑线在哪里?小学、幼儿园?孕期母体中?没有最早,只有更早。从胎教开始的教育,贯穿了孩子的整个童年少年直至青年。高考后进入大学,放羊了。
如此教育出来的孩子,弊端有什么?脆弱、叛逆、顽劣、社恐。因为所有的成长阶段,只干了一件事:读书学习。学校的学习,补习班的学习。多年高压后,一朝进了大学,那便是“小呆子放鸽子,由不得你了”。校园的问题,充其量是青少年时期问题的延时。
我七岁下放到农村,十七岁回城工作,最有记忆的十年,在农村度过。
要问我的童年少年时期,在农村长大是一种什么体验?我想说:成长的过程,没有体验。只有多年后回忆往事时,每一天天历历在目的过程,被总结成了“体验”。
像无数农村孩子一样,父母能保证我们吃饱穿暖,俨然是奢望。冬天一件空心棉袄,一条棉裤,是不错的御寒保暖了。记得好像小学二年级的一个冬天,很冷。河面上结了厚厚的冰。上学路上调皮,忍不住用脚试探。
一次次试探,从河边渐渐走向河中央。忽然,水面的冰裂了个口子,赶忙转身,抓住一根柳树枝往岸上使劲。一条腿陷入水中。拔出水面,用手顺着裤腿由上而下挤了几次,拎着湿透的鞋子,继续去往学校。
那是一个晴天。鞋子放在教室门口,自己进去上课。每一次下课,老老实实站在教室门前晒太阳。希望能在放学回家前,将棉裤晒干。不可能几次下课时间能晒干。心里想着放学回家时,外面看不出是湿的。就行了。
晚上睡觉,偷偷将湿裤子藏进被子里。到第二天早上,基本干了。苦吗?自找的,没觉得。到了春三月,白昼变长活动时间长,每年总有几天饥不果腹,家中断米了。怎么办?秋天存起来的山芋干,玉米面等,上了台面,成了主角。
艰难吗?物质生活和今天没法比。以今天的物质生活水平比较五十年多前的农村,就像拿着冷兵器对抗核武器一样可笑。任何比较,首先要在公平的原则下进行。相比农村本地人,我们还算好一点。一个壮劳力挣满一天十分工,年底计算下来是两毛八分钱。是当时大家的现状。“不患贫而患不均”,大家都一样,没有谁家特别富裕谁家特别穷,幸福指数,应该不低。每天上学放学路上,最开心的行程。一个生产队的孩子有好几个,老师中也有我们队的回乡知青。每天一群人一起出发,大家说说笑笑,蹦蹦跳跳地,几里路便走到了。
来回路上,从没有同学谈论上课的内容,老师们也没人询问作业做了没有。有时候看到一丛肥硕的草,会停下脚步看看,做个标记。回家后出来打猪草,可以多一点收获。
偶尔放学一个人晚点回家,为了在路上“干私活”。譬如插秧时,从大秧田的田埂边,捞一把秧苗溜走,到河边捣腾出一点“水田”,悄悄栽下。每天放学,偷偷去浇水。看着秧苗慢慢长大。虽比不上大田的壮硕,依然可以抽穗扬花。秋天,收获了一把稻谷。这样的喜悦,至今难忘。
那天回家,和小妹聊天。她生长在农村,上小学后离开。她说,最快乐的一段日子,就是在农村。每天啥事没有,和几个年龄相当的小伙伴一起,追狗逐猫,抓鸟赶鸡。春天,田里盛开的油菜花、蚕豆花、豌豆花等等,可以随意采摘地玩。
稍稍过一段时间,嫩蚕豆嫩豌豆什么的,摘下来便吃。甜甜鲜香的生豆角,每年不知吃多少。这个我知道,放下路上肚子饿得不行,摘两个蚕豆角掰开,便是最美的零食。以至于到现在,有机会看到正在生长的嫩蚕豆,还会冒出“摘两个”的贼心。可惜没了贼胆。
小妹妹的童年,没有学前班,没有幼儿园,没有人去想她人生的起跑线。可是她至今说起来神采飞扬的快乐,多少钱能买回来?
那天,陪着弟媳和她孙子一起过六一。她给孩子办了两三张不同商业中心的游乐场卡。每到一个地方,不走不转不看,孙子拉着她的手,直奔游乐场区域。每玩一次,好几十块钱开销。办卡,相对还便宜一点。
游乐场,框起一片。主要项目无非蹦床、海洋球、滑梯。相比我们的“天地之间”的游乐场,不可比。
前两天看到一段话,说“穷人思维,是让孩子处处争第一,长大后为富人打工。”因为富人“不需要这些第一,已经遥遥领先了”。有道理吗?不知道。但是,人生而便是苦。何不让孩子自由自在地成长,有一段率性的童年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