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方人与酱味的不解之缘
2023/9/8 来源:不详当我们在讨论酱时,究竟在讨论什么?
一直以来,酱都是一个既熟悉又陌生的概念。
按照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鲞铺》记载「盖人家每日不可阙者,柴米油盐酱醋茶」的说法来看,一个家庭一天的正常运作都离不开这七件生活必需品,从它们之间的排序可以看出各自的重要程度。但唯独「酱」在其他品类的映衬下显得有点默默无闻,因为论调味,它比不过盐;论不可缺性,它比不过油和米;论功能性,它比不过柴火,所以它就像是细雨天里的芭蕉叶,叮叮咚咚地沥在每个人的口舌之上。
于是,也不由疑惑地发问:当我们在讨论酱时,究竟在讨论什么?
在西方历史学者菲利普·费尔南德斯·阿莫斯图看来,酱是烹调的灵魂。他在《食物的历史》书中写下:调味品或酱汁的出现,是导致烹调方式从简单走向复杂,从低级走向高级的分水岭。
远在古罗马帝国时期,发酵鱼酱便是当地人们的调料灵魂,它的制作方法是先在罐子里铺上一层鱼,然后再铺一层香料,一层盐,以此类推,一层一层地叠加上去,置于阳光阳光下让其自然发酵,最后过滤出来的汁就是鱼酱,外观呈糊状物。
而在东亚,酱则是以粮食和油料为原料,经微生物发酵制成的一种半流动状态、粘稠的调味品。当时中国是世界上较早掌握制酱技术的国家,根据《说文解字》中的解释:「酱,醢也,从肉酉」。段注:「从肉者,醢无不用肉也」。
虽然中国最早制酱多用动物肉原料加盐发酵,但是后来到了周朝时期,便侧重于加入植物原料来丰富的酱的风味,以豆和麦面为原料制曲后,再加盐制作各种酱,逐渐形成了包括黄酱类、面酱类、清酱(酱油)、豆豉、甜酱类、蚕豆酱、辣椒酱等等。
之后,酱的制造技术通过各种方式传到了日本和韩国,像味噌汤和大酱汤都有受到中国酱文化的影响,而且在这个过程中,他们的酱又杂糅交织了很多当地的风味,这也就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们在谈到酱时,会自发地感觉到味蕾在反馈如鲜甜、咸酸、辛辣等等多种味道了。
相比之下,西方对酱味的探索,则要显得更为单调。即使古罗马人早就学会了用动物性食物制酱,也并没有像东方人一样发现植物性作物制酱这块宝藏。纵观亚欧大陆,人们对于酱味的认知并不是统一的,更是趋于一种分散模式的探索。
如东方人坚信,「因品制酱」的开发和利用一定是符合中庸之道所提倡的法则,只有变着法的来制作酱料,最终才能呈现独特且多样的酱香味道。
那么,为什么我们会对酱味情有独钟?其实从动物性制酱到植物性制酱,当中都离不开一个相同的味道分子——氨基酸。准确来说,就是基于动物蛋白或植物蛋白所分解的氨基酸是人体的日常所需,也可以理解为这就是酱香味的来源之处。
据研究表明,酱中不仅含有多种氨基酸、维生素,还含有发酵细菌制造的大量酵素,营养价值极其丰富,一方面有助于消化和增强食欲,另一方面能促进人体复杂的化学反应,是人体新陈代谢的催化剂。
「酱率百味而行」,在古代盐、梅、酰、醢等调味品中,酱居于主导地位。有意思的事是,由于「酱」与「将」是有谐音之处的,所以也象征着酱,就像将军平暴除恶那样,可以抑制各种食物之毒。
话说回来,酱及其衍生品在东方大陆上独行其道并不是偶然现象,这与发达的农耕地位和以谷物类粮食为主的饮食习惯息息相关。例如高粱、大米、糯米、玉米、小麦等等粮食作物,往往都可以作为制酱的基本原料。
像高粱和麦子在不断高温发酵中所产生的气味,就跟以大豆发酵而成的酱油味有一丝类似,但味道却有大不相同,前者作为酿造酱香白酒的原料,不仅在发酵过后能散发出酱香味,还会带有淡淡的焦香味,而且酒质的粘稠度比较高,在口腔里留下层次丰富的味道,即酸、甜、苦、咸、辛、鲜。而后者则是由大豆蛋白质经酶解产生各种氨基酸,要知道,氨基酸中谷氨酸的鲜味最强,所以酱油鲜味的来源就是能呈鲜味的氨基酸。
此外,酱香白酒除了有浓郁的酱香气味之外,在「味道分子」上还含有一定量的氨基酸。根据江南大学范文来的研究发现,酱香型白酒中的氨基酸总含量为17.89mg/L,属于是复杂酱香味的来源。
可以说,相比识别度明显的甜味、苦味、酸味、咸味而言,酱香味很难被我们单独辨别出来,甚至有人认为,酱香味不就是咸味嘛,因为两者经常同时出现,试想当我们饮下优质的酱香白酒时,其实就是在感受由多种香味复合体而相辅相成的「琼浆玉液」,并不是只有单一味道的呈现。
酱与酒产生联系,最早可追溯到汉代,司马迁在《史记》之西南夷列传记载过:汉武帝饮到了夜郎的枸酱,「甘美之」。然后派大将唐蒙开拓夷道,才有了后来的「汉家枸酱知何物,赚得唐蒙习部来」经典诗句。
而把酱味与酒味真正结合起来,则是新中国成立之后的事情了,当时为了振兴酿酒行业,在年的第三届全国评酒会上,正式划分了酱香型、浓香型、清香型、米香型和其他香型,由此「酱与酒」算是正确划上了等于号。
民国才子卢前曾这样描述他尝到酱酒滋味之后的感受:「茅台酒真正的好处,在醇,喝多了,不会头痛,不会口渴,打一个饱嗝,立即香溢室内」。不可否认的是,酱香味作为第五类生活必需品,它比其他品类更为神秘,更容易让人朝思暮想。
酱香味被纳入人们的日常生活之中,是建立于各种原材料的差异基础之上。酱香味不应只是一组词语,而更应该是一个完整的味道体系,因为无论是何种原材料,它们的相互和共同作用似乎才是核心所在。
好比民间老厨师在跟小学徒面前展现拿手绝活一样,强调还原菜品的新鲜口味同时,还要品味出柔和醇香和多种特有的芳香参与的酱香味,这样才能适应现代饮食的发展需求,也能再一次丰富了酱香味的应用边界。
诚然,酱香味是有着特殊的地方文化,它是建立在社会大众口感与市场需求中,就像是一面镜子,一面折射出各式各样酱文化之间的变化,另一面又折射出不同的现实际遇和环境,让东方味道在意境中得到具象化形式的表达。
参考资料:
《食物的历史》,F.F.Armesto
《中国酱文化日本大酱汤》,郭伯南
《酱在中日韩三国间的跨文化传播及特点——兼谈对中国文化的启示》,唐永亮/赵珍慧
香港《文汇报》副刊:古韵悠悠酱文化,肖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