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知道上海旧时的骆驼担吗
2025/1/17 来源:不详“骆驼担”又称“两间半”,并非上海独有。它是江南一带流行百余年的小吃担,那么为何称之为“骆驼担”?原因无他,只因小吃担形似骆驼,两头高,像骆驼的两个驼峰。
晚清“骆驼担”“骆驼担”低的一头一般装木柴、小风炉、汤锅、水桶等;高的一头是一个柜子,大部分是由竹子制成,因为竹子比较轻,方便小贩担着;竹柜包含多层的简易抽屉,里面放着碗碟、食材、调料等;担子中间横一根扁担,供人肩负而行。人挑着担子行走,乍一看,就像是一个会行走的“迷你厨房”。
上海街头的“骆驼担”福尔曼摄的上海“骆驼担”作家陆文夫在其作品《老苏州:水巷寻梦》中对“骆驼担”进行过详细的描述。
“这种担子很特别,叫作骆驼担,是因为两头高耸,状如骆驼而得名的。此种骆驼担实在是一间设备完善,可以挑着走的小厨房……人在两座驼峰之间有节奏地行走,那熊熊的火光也在小巷两边的白墙上欢跃地跳动……”
晚清的“骆驼担”晚清,顾客在品尝小吃旧时,江南一带的乡村城镇鲜少固定的小吃店或者小食铺,但自古以来都是“民以食为天”,有需求也就有生产,于是这种走街串巷的小吃担应运而生。
江南一带的小吃担经营“骆驼担”的主要是一些生活比较地低下的民众,以此营生,养家糊口。小贩挑一个“骆驼担”,里面放着各色各样的小吃,沿街叫卖,成为旧上海一道亮丽的风景。
“骆驼担”里盛放的小吃不一,随季节季节经营不同小吃,春夏多卖馄饨,也常见五香豆等各种蚕豆零食,秋冬多卖糖粥,还有糖炒栗子等各种风味绝佳的特色小吃,价廉物美,甚受欢迎。
“骆驼担”外表看着不算复杂,但制作起来也不简单,尤其是对竹子的选取十分讲究,多用毛竹、淡竹等竹子编织。
只是随着社会的进步,这种曾经在上海随处可见的“骆驼担”渐渐消失在大众的视线里,其竹编工艺更是无人继承。当有一天,我们驻足回望,还能听见小贩挑着“骆驼担”沿街吆喝的洪亮声音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