弥井纪实蚕豆花儿香,故乡未了情
2022/7/11 来源:不详水哥在外当兵十几年,是有过见识的人,但他还是想回到家乡干一番事业,去年被选上村支书,成了弥井村的新掌门人。他在给我介绍弥井的历史时,充满了自豪感,他说历史的传承到了他们这一代手里,社会发展有了很大的变化,传统文化出现很大危机,但他们的传承不仅不能断,还要大力挖掘。他希望我们能帮他宣传,让更多的人知道弥井,知道这里“四月八”农耕节,知道白族人的勤劳与文明。
他告诉我弥井村的历史很久远,目前村中仍保留着茶马古道时期遗留下来的盐神母、三圣宫、昭应寺、古戏台等文物古迹,其中三圣宫与昭应寺是明朝同一天建设的,但文革期间昭应寺遭到破坏,被拆毁了,现在的招应寺其实是文革后复建的。而招应寺上面不远三圣宫因为文革时房屋被“革委会”作为办公用地得以完整保存。
三圣宫建于“天启二年”,也就是年,这是明朝熹宗皇帝朱由校的年号。这个建筑是木质结构,使用的材料与工艺堪称一流,在同档次的寺院中绝对说得过去。这是因为当时弥井很富裕,寺院的建设起点很高,加上剑川的木匠就是手艺绝伦擅长出精品,所以今天看来这里的建筑也是上乘之作。而这样的庙宇寺院弥井曾有十余处,但大部分都在文革中损毁了。这几年村里在原址上逐渐恢复这些遗传,但迫于财力不足,也只能是形似,很难达到当年的建筑工艺和标准。
在三圣宫里还藏有几块元朝的墓碑,据说是当年蒙古人留下的,这里发现了很多蒙古人的“火葬墓群”,都是元朝的文物。弥井的历史渊源,文化很厚重,如果挖掘起来有太多的题材。
水哥找了两个年轻姑娘做模特,二条问我拍什么?我说往高处走,我要在远处看看弥井的风水。哈哈,其实我想拍拍弥井的风光,这几天一直在村里忙碌,四周都是大山,有些压抑了。
其实,除了人文与历史,弥井的风光也是非常不错的,二条说不远处还有一条很大瀑布,不过要雨季水大才好看。
两个女孩儿都在村外面工作了,今天是特意配合我拍照的。前天下午二条给我找了四个大嫂做模特拍摄弥井村寨,但水哥看了照片说“年纪太大”,不太合适,他说要找年轻女孩子才能代表村里的形象。
年轻的一代都在慢慢的走出大山,但她们对家乡、对故土依然很留恋,对民族文化的传承很热衷,觉得这是她们的义务也是责任。
站在高高的山顶,给我指看通向外面的道路,她们说这条就是古时的茶马古道,翻过这座山,那面就是著名的“沙溪古镇”了。两地不远,但交通不便,一座山将很多外来文明与现代生活挡住了,目前这里去沙溪还是只能走茶马古道,只能骑马或步行,要大半天时间翻山越岭。
山下有一大片白色的花海,两个姑娘走了进去,她们告诉我这是蚕豆。此时已经是五月初,我来时路过剑川县城,看周围蚕豆已经开始开始收割,而这里由于海拔高,又是山区,有些高寒,作物生长的要慢一些。
走近田地观看,蚕豆花大部分是洁白的,只有零星的紫色夹杂其中。蚕豆花一串串向上长着,十分茂密,有股淡淡的花香。这个角度看弥井村,如同山坳里的一叶小舟,但它永远不会沉没......
沿着世代弥井人走过的土路往下走,在理想与现实之间,小山村永远是梦绕魂牵。弥井的人无论走的再高、再远,但根就在这里,永远走不出故土的依恋......
“文庙”是弥井自古就有一处寺庙,最近刚刚恢复主体建设,这里距离也村子很近。在历史上弥井一直重视教育、重视文化传承。在一个村子有十余处庙宇,好像其他地方非常少见。弥井同很多白族人一样,信仰上比较开明,这里的儒释道,三教合一。其实他们供奉与朝拜的是美好、善良的理念,是敬畏天地、怀念祖先、信奉神灵。
这时出现有趣的一幕,一直陪同我拍照的村民二条突然戏瘾上来了,他要扮演落魄赶考的公子哥,要“怀疑人生”、“求安慰”,哈哈,他演的乞丐有模有样。
二条快四十岁了,在外打拼过,现在也回到村里,他在前几天的各种演出中饰演不同的角色,展示出良好的演绎功底。其实弥井的文化传承是完全根植在他们千百年来的文化基因上,正是多年来这里一直重教育,扬正气,融合了民族的智慧,想要表达和展示。弥井人演戏,其实是对生活的态度,是对祖先的恩谢,对自然的敬畏,对文明与文化的展示与弘扬。
离开前弥沙乡高副书记带我去看古老的盐井,就在村边的盐神母庙里,一条通向地下的通道,不知有多深,巷道墙壁不知道经过多少代的加固与维修,有了层层的年轮与岁月的堆积。这里的水是咸的,除了盐还含有其他矿物质。
这里古代来一直使用土法“熬盐”,高副书记说“这三口锅都是当年熬盐的,这种锅比我们使用的普通锅要厚很多,这样才能持久使用”,三口锅要同时使用,把盐井水倒入第一口锅,等浓度增加在依次放到下一口锅里继续熬,直到出盐......
“盐神母”是弥井人极为崇拜的神灵,这里自唐朝开始产盐,为滇西四大盐井之一,食盐销至邓川、洱源、鹤庆、丽江等地。盐业给弥井带来财富,也带来了千年的文明与发展,弥井人很感恩,“盐神母”的供奉是全村的供奉,香火永远不会熄灭,这感激永世不忘。
“弥井纪实”系列七篇全部写完了,但弥井的题材没写完,接下来还有三篇人物专访,请继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