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吧保山粑粑清明时节的乡愁味道
2024/7/31 来源:不详本文转自:开屏新闻
清明暮春里,蚕豆正收时。每到这个季节,保山人总会拿蚕豆做出一道道美食,用春天独有的美味唤醒味蕾,唤醒乡愁。
昌宁
豆米粑粑
在保山市昌宁县耈街乡,清明前后,家家户户几乎都会做一道美食——豆米粑粑,这不仅是一道清明上坟祭祀祖先、怀念先人的传统美食,还包裹着家人浓厚的亲情联系和对家乡最深的呼唤与思念,香气里洋溢着一抹浓浓的乡愁。
清明时期的耈街,漫山遍野的春花竞相绽放,一片片绿意盎然的青蚕豆等待人来采摘。这时候的青蚕豆甜嫩多汁,做出来的豆米粑粑清香甜糯,美味可口。许多人都会摘一篮豆荚,美美地做一顿豆米粑粑,把一年的馋都解了。
让人垂涎欲滴的豆米粑粑,做起来可是很费工夫,每一道工序都马虎不得。得先把蚕豆剥皮后挤出豆米,清洗干净上锅蒸软,捣碎成泥状,待冷却加入适量白砂糖,搅拌均匀变成粑粑馅。取适量糯米粉和成面团,揪出小面团,捏成圆形,放入备好的馅料,对折包好,捏成“荷包”状,放入热油锅中,煎至两面金黄即可。咬一口,外皮酥脆内里甜香,满满的油香、豆香、糯米香……
豆米粑粑,对每一位耈街人都有着不可阻挡的吸引力。也正是因为这种吸引力,让豆米粑粑这种民间传统美食得到了很好的传承,这口家乡的淳朴滋味也逐渐演化成了耈街的一道春天的时令小吃,带着春意,流着思念,卷着乡愁。
许多耈街人都会说,不论走多远,不论走到哪,只要一看见青蚕豆,总会想起清明时节一个个刚出锅的豆米粑粑。
施甸
团子粑粑
和昌宁的耇街一样,保山市施甸县在清明节也有用蚕豆做粑粑的传统习俗。只不过一个是甜味、一个是咸味,一个用油煎炸、一个用蒸笼蒸。施甸的团子粑粑是用糯米面塑“皮”,茴香、蚕豆、腊肉、鸡蛋炒熟为馅,皮包馅揉成团蒸熟,软糯、清香的味道入口后是幸福的滋味。
三月末的春天,小河边、篱笆旁、地坎上的茴香抽出了嫩芽,远远地就能闻到一缕缕清香;田野上的蚕豆也进入了成熟期,绿色的叶子间一包包蚕豆饱满透亮。
剥去蚕豆绿色的外壳,取出米白色、拇指大小的豆子。轻轻掐去豆子顶部嫩黄的“小月牙”,在拇指和食指间一戳,鲜嫩的豆米儿便脱离了豆皮。将豆米儿切丁,腊肉、茴香切细,先炒熟腊肉,再放入豆米儿、茴香,快速翻炒一分钟左右起锅。
糯米面和水揉成团,用拇指压一个“窝”,接着拇指在内,食指在外,顺时针方向捏塑成碗形,放入菜馅后,将面皮捏拢封口,接着两只手配合,让包好馅的面团在手掌心间沿着顺时针方向滚动,直至又圆又滑才放入甄子。
用大火蒸20分钟左右,团子粑粑就熟了。打开甄盖,糯米的清香,腊肉、鸡蛋的醇香,茴香、蚕豆的鲜香扑鼻而来,在烟雾氤氲中,雪白的团子粑粑透着淡淡的油亮。
轻轻夹一个团子,咬一口,酝酿已久的香味喷薄而出,一口咬下去,唇齿间满是香甜,细细品味,温暖和幸福的滋味涌上心头。
作为祭祀用的主要食物,圆圆的团子粑粑不仅是姚关人味蕾上的乡愁情节,还寄托着家人对团圆、幸福和美满的希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