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露天电影,大晚上人山人

2025/4/22 来源:不详

白癜风专科医院 http://www.pfzhiliao.com/

现在人们要想去看一下电影并不容易,因为电影票的价格不菲,除非赶上打折季,否则动辄上百元的价格,一般人真不能接受。其实,在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时想看一场电影也不并不容易。在农村看电影更难。

并不是票贵,那个时候看电影根本不需要花钱。虽然那时的电影不是数字电影,放映起来也没有什么技术难度,但是专业的电影放映员还真是不多。所以每当放电影的时候总是人山人海,无论白天干活多么辛苦,但是只要有电影,一定不会错过。

那时都是在露天看电影,不像现在,有各种豪华的电影院,看电影时候可以一边吃爆米花,一边欣赏表演。当时看电影都是自己拿一个小板凳,坐在生产队的空地上或空屋子里,吃的不是爆米花,因为那个时候爆米花也是奢侈品,只有背爆米花机的人来到村里的时候,才能吃上一顿爆米花。

彼时看电影主要是吃蚕豆,先把蚕豆用水泡一段时间,泡软了以后,再放在锅里炒熟,这样容易剥壳,蚕豆也又香又脆。放电影时,首先要用两根又粗又长的杆子搭好支架,然后将电影屏幕撑开,挂在两根杆子上。

从公社赶过来的放映员开始整理机器,准备放映。孩子们最喜欢见到电影放映员,因为那个年代娱乐活动实在太少,看电影是非常难得的一种奢侈娱乐项目,所以当放映员背着机器远远走来的时候,就会有一群孩子冲过去迎接。

电影放映员不需要吃了饭再来,都是到了村子里找吃饭的地方,一般都在生产队长家吃饭。放电影的时候,放映员也会吃蚕豆,之所以吃蚕豆是为了让他打发无聊的时间,因为电影就那么几部,但是在每个生产队都要放一遍,应该说对于电影的台词,放映员都已经滚瓜烂熟了,所以根本看不下去,吃蚕豆也是无奈之。

放电影的时间一般都在晚上,因为白天的时候光线太亮,影片投射到白色的屏幕上根本就看不清楚。有些小孩子不懂这个道理,非常着急,所以往往早早就把凳子搬过来,在放电影的的地方占好了位置。

我们这里放电影的地方,都是在公房的院坝里,公房是那个年代特有的产物,就是集体的房子。在秋收的时候,这里用来存放粮食,在开会的时候,这里就是会议厅,过年过节,表演节目的时候,这里就是影剧院。当然放电影的时候这里就是电影院。

四川地区称平地为坝坝,因为每次放电影都是在工房的平地上,所以我们也把露天电影叫做坝坝电影。对于农村人来说,看几遍也不够,因为那个时候没有电视,收音机也非常稀罕,放电影的时候,有些人会从很远的地方赶过来再看一遍。

改革开放之后,人们的生活水平提高了,家家都有了电视机,再后来又有了互联网,坝坝电影已经成了人们记忆中的东西。现在无论是城市还是农村,人人一部智能手机,看电影,看电视,看文艺作品,听戏曲,非常方便,还能回放,这都是改革开放和科技发展带给人们的实惠。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zl/9287.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