草木图说六
2022/7/14 来源:不详[李]
一直觉得桃和梨,花和果的形态,名气都比较接近。李,则逊色许多,可少有人把桃梨并称,桃李却总连在一起: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桃李春风一杯酒;桃李满天下……不胜枚举。为什么会这样呢?殊不可解。
黄永玉在早年的散文《太阳下的风景》里,回忆童年的生活:《早春二月》那些歌,那间学校,那几位老师,那几株桃花李花,多么像我们过去的生活!也是把桃李连在一起。这几句话朴实而又深情,和如今倚老卖老,故作烂漫而伪,完全不一样。
李花,又名玉梅,花色素雅,和梅花有相似之处。今春在故乡的堤坝上,曾见到儿时常见的郁李(俗名秧李),也是李树的一种。枝条上满是繁花,明丽动人,春风吹佛,俯仰乱颤,在山野间寂寞地绽放。
李子酸甜,每想起,总会难免口舌生津。《滇南本草》载:"不可多食,损伤脾胃"。李子佳品很多,岭南的名产南华李出自粤北韶关,每年上市,如果遇到,总会买来尝尝。国外进口的李子,叫布林,味道也还好,只是价钱很贵,个头也大得不像话。
竹林七贤之一的王戎善清谈,做官政绩不错,但为人庸俗,阮籍很看不起他,称他为“俗物”。这老兄和李子颇有不解之缘。其一是:戎小时候和一帮小朋友玩耍,见道旁有李树结满李子,别人都去摘,只有他不动手。问他为何如此,戎答:“树在道旁而多果实,果实必定是苦的”,尝之,果然如此。其二是:他家里有品种优良的李树,结了李子拿到市场上出售,担心别人得到种子,“故常钻其核而后出售”。小气如此,真是一个奇葩。
[樱花]
樱花红陌上,柳叶绿池边。燕子声声里,相思又一年。这是周恩来年轻时写的诗。周公作诗绝少,这首小诗浅白如话,一读之下,就记得了。
樱花是日本的国花,可原产地却是在中国。秦汉时期,宫苑里已经栽植樱花了。“何处哀筝随急管,樱花永巷垂杨岸”,义山的无题诗中有樱花。唐朝时,樱花栽植更加普遍,日本的遣唐使将樱花带回了日本,嫁接培育,发扬光大后,才形成了如今樱花遍东瀛的局面。
“女是樱花,男是武士”,日本人总是这样吹嘘自己,不过樱花对鬼子性格的影响的确是很大的。日本人认为人生短暂,活着就要像樱花一样灿烂,即使死,也该果断决绝,不拖泥带水。“欲问大和魂,朝阳底下看山樱”,樱花花期很短,刹那芳华后,很快就纷纷谢却。无可奈何花落去,不能不让人觉得生命短促而无常。“昨日雪如花。今日花如雪。山樱如美人,红颜易消歇”,武士道,剖腹,酗酒,眉结春山的卖春歌伎,都和此有不解的联系。
在日本,早年赏樱只是在权贵间盛行,江户时代才普及到平民。每年3~4月间樱花盛开的一个月定为“樱花节(祭)”。这个祭字颇能反映日本人赏樱的态度,和《红楼梦》里林妹妹葬花心理大接近。这一个月,人们在樱花树下饮酒作乐,人也变得疯疯傻傻。
樱花是美的,于灿烂中含有凄美。中国可以赏樱的地方很多,武汉有樱花,青岛樱花更盛,印象最的是昆明圆通山的樱花,于闹市中盛开,远望如梦如幻。樱花可分单瓣和复瓣两类,单瓣类能开花结果,复瓣类多半不结果。
“春雨楼头尺八箫,何时归看浙江潮。芒鞋破钵无人识,又踏樱花第几桥?”,短命的苏和尚,也让人想到樱花盛开之灿烂和寂落之无常。
[蚕豆]
蚕豆一直是喜欢吃的蔬菜,可到了岭南,却不容易买到。周末偶尔去菜场,别的豆类都有,独少蚕豆和扁豆,实在是很奇怪的事。这几年物流发达,偶尔能见到它的踪影了。
“九九那个艳阳天,十八岁的哥哥坐在小河边,春风吹得那个风车转啊,蚕豆花开啊麦苗儿鲜”,第一次听到这首歌的时候还没到知慕少艾的年纪,哥哥才十八,那小妹妹多大?这个问题当时没想过。搁到今天,这个岁数的孩子大概还不解人事呢。真不知道这世界是进步了还是退化了,但歌曲里描绘的到是司空见惯的实景,和煦的春阳,碧绿的麦苗,淡紫色的蚕豆花...又是一个难以忘怀的梦。
浙东的蚕豆大概很多,在知堂谈吃的文章里就屡屡出现。还是觉得鲁迅《社戏》里的蚕豆写得最美。春夜,月色迷离的晚上,一群半大的孩子,撑条小船,在清澈的溪水中滑行,舱里飘出的煮新鲜蚕豆的清香。这样的场景总能让人一读再读,那是诗意的描述,谁说鲁迅不是诗人?
蚕豆的吃法真多,做蚕豆酱,油爆兰花豆,用五香卤,或用盐水加点作料煮,用来下酒,味道都不恶。不过最喜欢吃的还是新鲜蚕豆,清炒,炒肉片、炒鸡蛋,或用来煮汤。曾在合肥一农家餐馆吃过用新鲜的蚕豆煮腊肉,蚕豆碧绿,肉作胭脂色,美味留香,多年难以忘却。
某年腊月,出差金陵。深冬雪后,孤馆无聊,遂约南大的一位朋友去附近的“咸亨酒店”喝酒。茴香豆,醉鱼,饭店自酿的太雕酒,两人各尽两斤,直到酒店打烊,才阑珊离去。
川西北地区海拔高,多种青稞蚕豆。几年前去九寨沟,途中车老是抛锚,曾在路边的地里摘食新鲜的蚕豆,极清香。
预览时标签不可点收录于合集#个上一篇下一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