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中冬日里的温暖,脚炉,汤婆子,爆蚕豆

2023/10/28 来源:不详

离过年近了,今日整理下家里,居然翻出两件取暖神器来,脚炉和汤婆子。想起小时候的冬天,我们可都是用这些物件来取暖的,那时没取暖器,更没空调,应该说是连电也是不能保证天天供应的,经常停电,做作业需要点上美孚灯。记得那时放寒假时在家,父母早早去上班了,我和弟弟各自赖着床不想起,阴雨冷冻天那就持续捂在被窝直到中午才起。但要是是个有太阳的日子,我奶奶和堂兄弟们就会来叫我们起来,然后带上藤椅,去我叔家屋子的东山墙处晒太阳。藤椅上放上鸭毛袋,垫着坐的,背部靠的,都是奶奶伯母婶婶们用各种零布做的鸭毛袋。那时家家都养鸡鸭鹅,宰杀鸭鹅时就会攒下那些毛,用开水煮过后晒干,然后做成,太暖和了。叔家的东山墙处,空着两间屋的地,因为北面是河,东面是一条小路,没有其它房屋的遮挡,阳光总是最先照射到那。靠北面的河那边,堆了好几个秋天时收回来的稻草垛,正好挡住了北风。我们在墙和草垛的夹角里窝着,阳光温暖,太惬意了。灶堂里烧过早饭后的热稻草灰,奶奶夹出热灰放到了脚炉里,又在那些忽闪着热火星的灰上撒上一把谷皮或者锯木屑,盖上脚炉,把它放到稻草做的焐窟里。靠着藤椅窝在鸭毛袋里,穿着布底棉鞋的双脚放在热烫的脚炉上,膝盖上再盖上件旧棉衣,真是太惬意了。伯母和婶婶们虽然不上班,但她们天天坐在绣架前绣花,从早到晚,只有做饭喂猪或者去田间时才会起身放下绣活,平常就是一直坐在那。冬天她们就是靠着脚炉取暖的,每个人的绣架下放着个焐窟,焐窟里是热和的脚炉。有太阳的日子,她们就会把绣架搬到东山墙,几个人边做刺绣边聊天。我们一帮孩子,晒暖了身体,又焐暖了脚,哪还坐得住?绣着花的大人们就说,去奶奶那拿些蚕豆黄豆来,脚炉里爆着吃吧。于是我们打开了脚炉,大家围着它,开始爆豆吃了。像种蚕豆时把豆扎入泥里一样,我们把蚕豆一颗颗间隔着扎入热灰中,盖上脚炉盖,过不了几分钟,只听得有蚕豆蹦起撞到盖子的啪啪声,豆熟了,打开盖子,捡了熟的豆吃,太香了。后来索性不盖盖子了,捡掉熟的就再放入生蚕豆,这些豆子的爆熟状态也是各有不同,有的豆子像个小鞭炮一般,“嘭”的一声爆出了脚炉,掉到了地上,有的豆只是如放屁一般“呲”地出一股气,它也熟了,不管是蹦到地上的还是在脚炉内跳跃下的,都被我们欢快的捡着入了嘴。伯母和婶婶们看我们吃得欢,就说多爆些,给她们些,我们哪顾得上啊,贡献上几颗豆子让她们尝个香,就只顾着自己吃了。夜来,没了太阳后,天更冷了,没有电的夜晚,伯母婶婶们还会点着美孚灯做刺绣,拿了绣工活总得在规定的时间里交货吧,所以做绣品一直都是赶着时间的。脚炉在那一个个冬夜陪伴并温暖了她们。而脚炉是不能放上床的,有烟火气,也怕烧着了棉被。等晚上要睡觉时,烧上一锅水,灌上一个汤婆子放在被窝,那才是夜晚床上的温暖所在。铜汤婆子灌满水后,一整晚下来,还是暖和的,早上起来,可以把里面的水倒出来洗漱。一晃许多年过去了,我的伯母婶婶们如果还能戴着老花镜做刺绣,应该也是开着空调,明亮的室内了。那些岁月里温暖过许多人的物件,也只能束之高阁了。

转载请注明:
http://www.3g-city.net/gjyyf/6361.html
  • 上一篇文章:

  • 下一篇文章: 没有了
  • 网站首页 版权信息 发布优势 合作伙伴 隐私保护 服务条款 网站地图 网站简介

    温馨提示:本站信息不能作为诊断和医疗依据
    版权所有2014-2024 冀ICP备19027023号-6
    今天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