夜读幕布上的夏夜青海日报
2023/8/29 来源:不详当袅袅的炊烟散尽于房顶,融进灿烂晚霞中的时候,当淡紫色的暮霭静静地弥漫开来的时候,故乡恬静美丽的夜晚便来临了。
哪个村放电影,我们早几天就知道了,于是就掐着指头盼星星盼月亮地等着这一天。
到了这一天,太阳还有一竿子高,我们就胡乱扒几口饭,约上伙伴,踏着苍茫的暮色出发了。若是轮到本村放电影,小村便沸腾了。村头巷尾,人们争相传告,好像捡到了一个大元宝,兴奋之情溢于言表。
我们的小学校是放电影的场地。靠东河沿栽两根粗长的毛竹,扯上一张洁白的幕布,右边毛竹上挂一个方喇叭。田野里的农人远远就看见高高的幕布,都吆喝着赶着牛早早收工。四乡八邻的村民一放下饭碗,便扛着长凳,抓把炒蚕豆,三三两两地来到电影场。
电影场上烟气弥漫,人声鼎沸,甚是热闹。落座在放映机镜头前的孩子,乘放映员调试焦距,一刻不停地朝光束里探头探脑,小脑袋被投射在银幕上,形象夸张,硕大无比,这便激起人们一阵阵笑骂。有的小伙伴对着镜头做小狗、老鹰等各种手势,幕布上就会呈现出相应的手势。电影场上有卖糖球的、卖棉花糖的、卖凉粉的。第二天到操场上一看,蚕豆壳、山芋皮到处都是。
夏夜,繁星点点,闪烁迷离,绚烂如村姑新穿的花格洋布小褂。流萤忽明忽暗,是圣诞树上装饰的彩灯,有时霍然飞动,像刮起一阵小小的旋风,旋转一圈,又飞回原地。我们最喜欢看战斗片和武打片,如《平原枪声》《地道战》《小花》《奇袭白虎团》等等,至今记忆犹新,连一些台词都清晰地记得。看过《少林寺》后,个个都成了舞枪弄棍的小和尚,个个嘴里都哼唱着“日出嵩山坳,晨钟惊飞鸟。林间小溪水潺潺,坡上青青草……”露天电影是古老农耕生活中一面精神旗帜,凝聚着村民的悲喜忧伤,抚慰着村民们近乎粗糙干涸的心灵。那被月光浸润、蛙声濡染的露天电影只能存活于我们的心灵深处,如一帧久远的黑白照片,萦绕于胸襟,浸着岁月的底色,总在某个寂寥的夜晚与我们不期而遇,荡起我们心中潜沉已久的唯美情怀,激起我们蛰伏已久的感奋与冲动……
在纯净的月光下,我们的心变得丝绸一样柔软、水草一样飘逸。在露天电影的滋润下,心时时如一朵洁白的睡莲,冉冉绽放。人变成一棵朴茂的苦楝树,浑身长满善良和悲悯的叶片,而根须却深深地扎进故乡的泥土里。
夏夜看露天电影时,我们依稀听到心灵拔节的声响。露天电影给我们物质匮乏的生活带来的幸福和快乐是那样的真切,那样的刻骨铭心,让我们避开现代生活的浮躁和喧嚣,回眸儿时的露天电影,任甜蜜而酸楚的乡愁,绵延发酵,撷拾遗落在岁月深处的诗性与唯美、柔软与感动。
推荐阅读
包呼图:湟水的摇篮
远去的记忆
文/宫凤华
刊发于年10月25日《青海日报》第12版
责编/韩旭婷
监制/钟自珍总监制/刘蓉燕
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立即与我们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