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简述我国农作物
2023/5/2 来源:不详什么药治疗白癜风 http://baidianfeng.39.net/a_zzzl/150831/4688851.html
民以食为天,食物是每个人类需要解决的首要生存问题,只有这个基本的问题解决了,人类的文明才有机会进步、演化到更高的层次。
冬季加厚保温菜罩加热盖菜罩食物罩子饭菜防尘罩家用可折叠餐桌罩淘宝月销量¥19.8¥39.6购买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出现文明的地区之一,从食物这个角度来观察,这必然也是因为这片土地得到了上天的眷顾,比其他地方更早获得可大面积种植的粮食,从而比其他社会更早进入进化的轨道。本文将围绕粮食这个主题,简要梳理一下从古至今我们的粮食作物发展历程。
根据现有的考古证据,亚欧大陆最东端大约在万年前出现人类,这是从非洲迁徙出来的现代智人后裔。这些原始人类在这里定居下来后,很长一段时间内都还过着采集狩猎生活,不具备驯化植物的能力。大约在一万年前,通过长期采集野生蔬果,人们慢慢发现有几种植物可以通过在一定区域内定期栽种,定期收获果实的方式,来补充野生食物的短缺,于是,中国最原始的农耕生产方式开始了。只不过在我们民族自己的记述中,这个过程以神农尝百草的神话故事流传下来,传说神农氏在一天晚上梦见一只金色的鸟,它口中叼着一束发金光的穗子,于是人们种植粮食。《新语·道基》曰:
“至于神农,以为行虫走兽,难以养民,乃求可食之物,尝百草之实,察酸苦之味,教民食五谷。”
中国先民成为了最早步入农业社会的人类之一,仅仅比两河流域和尼罗河流域的人类晚。从此以后,越来越多的植物被发现可用于农业生产,栽种技术也越来越先进,发达的生产力奠定了中国以农立国的传统。
先秦时期
在夏商周三代,先民们对可用于种植的植物进行了长期的筛选和淘汰。最初人们广泛种植可食用而对身体无害的植物,随着可供果腹的植物越来越多,人们便有了对口感的要求,于是慢慢放弃了一些不那么好吃的种类,最后留下了主要的九种,即《周礼.天官.大宰》中记录的“九谷”:黍、稷、秫、稻、麻、大小豆、大小麦。
从《诗经》中也能找到对这几种农作物的描写。《小雅》:“黍稷稻梁,农夫之庆。”《魏风.硕鼠》:“硕鼠硕鼠,无食我黍。”这些质朴的诗句都佐证了当时的中国古人对农作物已经有了相当的认识。
由于中国南北方气候差异明显,从全国范围看,夏商周三代已经形成了分区域重点种植的格局,北方主要种植耐干旱的黍,而南方由于雨量充沛,空气温润,主要种植水稻。
秦汉时期
秦汉时期的种植情况更加复杂和多样,麦和禾的种植范围进一步多大,这主要体现在北方地区,而南方的水稻种植技术这时也传入北方,使得农作物的地域化差异没有以前那么明显了。在汉代,历代帝王都比较重视经济建设,亲自关心农业生产情况。《汉书.食货志》:“圣人于五谷最重麦与禾也。”东汉时期,汉安帝“诏长吏案行在所,皆令种宿麦蔬食,务尽地力。”
在朝廷的注视下,种植技术也得到了长足的发展,这个时期的农民已经学会了选种育苗,西汉时期已经出现了春麦和冬麦的区别,豆类也有了大豆和小豆,植物的基因突变加上农民的人工选择,人们的食物库更丰富了。
除了麦禾稻,也开始种植一些蔬菜和经济作物。东汉末期的《四民月令》中记载的蔬菜有瓜、瓠、葵、冬葵、苜蓿、芥、芜菁、芋、蘘荷、生姜、葱、青葱、大蒜、韭葱、蓼、苏等。经济作物主要有桑、麻、芝麻。
另外,由于丝绸之路的开通,外国特别是西亚地区的一些农作物也传入中原,开始小面积的种植,主要有西瓜、芝麻、胡椒、蚕豆等。食物品类进一步丰富。
魏晋南北朝
这一时期时局动荡,人口流动频繁,农作物种植技术也随着人口的迁徙而产生了南北双方的交流和传播。在南方,由于大量北方移民的进入,麦的种植面积扩大了;而北方也出现了早稻的种植。北魏成书的《齐民要术》中还提到了其他作物的种植,蔬菜的种植品种更加多样了,染料作物主要有栀子、紫草等。
比起秦汉时代,魏晋时期的人民更加重视选中和良种培育,种植工作已经具备了一定的科学性。《齐民要术.收种第二》:
“粟、黍、穄、粱、秫,常岁岁别收,选好穗纯色者,劁刈,高悬之。至春,治取别种,以拟明年种子”
这种选种方法可以保证种子的基因一年比一年更好,通过年复一年的品种改良,农民们手中收获的都是越来越好的粮食,于是出现了很多品类的亚种,如黍类已经区分出了“早谷”和“晚谷”,而且谷类在颜色上也有了多样的区分,有白谷、黑谷、青谷等。据记载,魏晋时期的黍类作物有86种,水稻品种也达到了24个。
隋唐时期
到了唐朝,人们的食物结构发生了非常大的变化,以前以黍类种植为主,辅助以麦和稻的格局变得更加均衡了,黍、麦、稻得到了同等的重视。据记载,在唐代洛阳的含嘉仓里面存储的粮食主要是黍米和稻米。这一情况在一些文学作品中也有所体现,杜甫《忆昔》诗曰: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中唐以后,全国的经济中心向南方转移,稻的种植力度更加扩大,品种也更加多样。据唐代成书的《四时纂要》记载,当时的水稻品种有蝉鸣稻、玉粒、江米、白稻、香稻(香粳)、红莲、红稻、黄稻、獐牙稻、长枪、珠稻、霜稻、罢亚、黄稑、乌节等15种之多。
而麦类继续在北方大面积种植,也在南方的干旱丘陵地带小范围种植,它也黍类一起成为仅次于稻类的次要作物,在全国形成了南稻北麦的格局。
除了这些主要农作物,茶叶的种植记录也出现了。在唐朝以前,虽然人们也饮茶,但主要是采集野生茶叶饮用,著名的《茶经》中都很少提到茶树的人工栽培技术,只是一笔带过:“凡艺而不实,植而罕茂,法如种瓜,三岁可采。”但这之后,茶叶的种植产生了飞速的发展,《四时纂要》中就有两个章节是专门介绍茶树的管理和栽培。可见茶叶的大面积使用和茶文化的形成应该是从唐朝开始。
宋元时期
自五代十国乱世以来,大量北方人民的南迁迫使麦类的种植范围再一次扩大,而政府也以税收鼓励农民多种植麦,庄绰《鸡肋编》记载:“绍兴初,麦一斛至万二千钱,农获其利倍于种稻,而佃户输租,只有秋课,而种麦之利独归客户。”一方面麦类的价格高于稻类,另一方面种植麦子可以不交税,两项利好政策刺激着更多的农民从事麦类种植。
但是水稻在南方的主导地位并没有因此而改变,反而促使了南方食物结构的完善,从此以后南方人民可以享受一年内麦和稻的两次成熟。
在宋代,来自越南的一种水稻传入中原地区并大面积种植,他产自越南“占城”,因此也得名“占城稻”。这个品种最先是由福建商人引入,由于对生长环境的适应性极强,种植简便,存活率高,很适合大面积供粮,于是在宋真宗年间的那次旱灾期间,由朝廷命令从福建移栽进入江南一代,从此以后这种稻就在江淮一代生根发芽,种植开来,并逐渐成为长江流域的主要水稻品种。占城稻的传入是我国农业发展史上的里程碑事件。
明清时期
自明朝以来,我国的历史就汇入到全世界大航海时代的洪流中,这一时期来自海洋的对外交往大大加深,文化和商品的互联互通也空前繁荣,很多外来的农作物在这几百年里大量传入中国,其中最为著名,被人们食用得最多的是玉米、番薯和马铃薯。
玉米的传入路线有三条,第一条是从西北方向,从波斯经中亚,通过河西走廊进入甘薯及黄河流域;第二条是从西南方向经缅甸、越南传入我国云贵川地区,第三条是从东南沿海进入广东、福建,然后向内地传播。番薯最早应该是在16世纪传入我国,最早是种植在广东、云南和福建,从地理位置可以推断出番薯的传播方向应该是来自于东南亚,由于这种作物对环境适应性强,产量很高,可亩产千斤,是优秀的食物来源,于是被迅速扩大种植。马铃薯则最迟在17世纪出现在中国,《农政全书》成书于年,其中记载了:
“土芋,一名土豆,一名黄独,蔓生叶如豆,根圆如鸡卵,内白皮黄,……煮食、亦可蒸食,又煮芋汁,洗腻衣,洁白如玉。”
通过和世界的交流,中国人民的食物库进一步扩充了。
结语
纵观千年,中国的农业发展历史无不忠实记录着本民族的形成、兴盛、挫折和复兴,波澜壮阔的时光洪流中凝结着华夏先民艰苦卓绝、勇于探索的生存智慧,也汇入了外区域文明的优秀物质成果,最终铸就出历万难而弥坚的中华民族。“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愿今天富足的我们能在一黍一米间,品味出这厚重的文明历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