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城特稿红旗高展贤人聚绿产融合土生金映
2023/4/9 来源:不详映象网特派信阳记者郑北周程琳陈伟然王慧吴彦飞/文段晋哲/图程维康史敦月/视频实习生刘智韬
“我真正获得我的故乡,其实是因为离开她。”导演贾樟柯对家乡的描述,道出了一个很深刻的现象:我们为故乡做的第一件事,恰恰是离开。
商城县
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开始,大别山深处的信阳商城县,人口逐渐外流:全县80多万人口,27万人外出务工;近10年,考出去的大学生有6万人以上。
这造成了商城凋敝的“空心村”越来越多,田地撂荒,山路坎坷,外人少往,生机渐失。
这片曾创造了河南省第一支红军队伍、第一个县级苏维埃政权、第一块革命根据地和“28年红旗不倒”的神奇土地,也迎来了躲不掉的“灵魂拷问”——大别山红色老区怎么脱贫?怎么打赢脱贫攻坚这场硬仗?怎么实现从脱贫摘帽到乡村振兴的持续发展?
商城县美丽乡村
商城素有“大别山下状元县”之称。几天的采访下来,记者看到商城县破解难题的关键还是在人——返乡创业的“带头人”。在这里,我们看到了一种“回流”现象,区别于八九十年代的外出,商城县正在如火如荼地开展“归雁计划”,逐步汇聚着一批爱家乡、懂产业的“领头雁”。
在过去,这种“逆城市化”现象几乎是不可想象的,因为它所带来的理念震动,不可低估。
为了“引凤还巢”他们真的“拼”了
年,在外经商的熊世祥回到老家田湾村过年,看到村里正在大刀阔斧地搞扶贫、修缮村里基础设施,他觉得这事儿肯定干不成。为此,他还打赌说:“如果你们能把这事儿干成了,我就回来跟着你们干!”
7年后,当驻村第一书记李育军来到熊世祥所在的浙江金华市,邀请他回村做点事儿时,熊世祥还是拒绝了,理由是:“村里到处都是破破烂烂的,连条像样的路也没有,怎么回去做事业。”
同样感觉无从下手的还有鄢岗镇刘双楼村的夏厚锋,“年起,我每年春节都给村里的五保户、特困户送点米面油。但除了这,我也不知道还能弄点啥。”夏厚锋回忆起当年家乡的困境,一脸愁容。
没出路、无“用武之地”,不仅仅是熊世祥和夏厚锋的顾虑,更是前些年大众对商城县的认知。
那么,在城市化持续推进的今天,如何让一部分人才愿意留守乡村,带领村民一起致富?这不仅仅要依靠乡土情结、无私奉献,还需要基层提供优渥的招商环境,改善交通设施、人居环境,给人才提供全方位的服务与支持。为此,商城县各基层党组织真的“拼”了。
如今的田湾村
“你先回村去看看,如果感觉还是不行,我绝不强迫你。”李育军书记再次向熊世祥发出邀请。碍于面子,熊世祥回到了“久未谋面”的家乡。
“进村的一瞬间,我就知道,我这个赌是打输了。”熊世祥说。近年来,为了吸引像熊世祥这样的人才返乡创业,田湾村把党的建设摆在首要位置,新建20多亩红色文化公园、党员政治生活馆、新时代文明宣传一条街、党群文化大舞台,选优配强村“两委”班子,开展“戴党徽、亮身份、做表率、助脱贫”实践活动,成立党员义工队,群众自觉清扫门前垃圾,并规划建设了一排排外观漂亮、设计新颖的住宅小楼,铺设了干净平整的水泥路面……
田湾村驻村第一书记李育军
这一幕幕、一景景,正是熊世祥亲眼目睹的家乡变化。李育军一点一滴地介绍,最终打动了熊世祥。于是熊世祥回乡做起了“名誉村长”,还投资1.35亿元搞起了乡村旅游,要为村里建一个包含游乐园、民宿、农家乐及动物园的综合旅游区。
“树挪死,人挪活。”同样为了改善人居环境,吸引人才和产业的,还有达权店镇香子岗村,这个有着贫困人口户人的山区偏远、深度贫困村,采用了易地扶贫搬迁的方式。
香子岗村易地搬迁安置点
“易地搬迁之后,再也不用摸黑去上学了。”邵定超如今是中南大学的大三学生,回忆起没有搬迁前,他和母亲生活在深山里,尤其是上高中时,每次都要4点起床,步行20里地到镇上的高中。“这一路都是崎岖的山路,路上都是黑漆漆的一片。”邵定超说,自从搬到易地搬迁安置房以后,邵定超一家人不但住上了新房,还安装了WIFI,今年因为疫情放假在家,邵定超上网课都很方便了。
香子岗村异地搬迁安置点的爱民广场
年,香子岗村投资万元建设易地搬迁安置点,集中安置贫困户18户44人。如今在香子岗村的安置点里,房屋白墙黛瓦,室内生活用品齐全,屋前就是通村主干道,交通便利。路灯、超市、供居民使用的健身器材、文化广场,只要是村民生活所需要的,安置点都一应俱全。
如今,商城县“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一个个世外桃源,一个个独具魅力的美丽乡村,让越来越多的商城儿女看到了家乡的希望,并愿意把他们多年在外打拼积累的资金、技术、人脉带回家乡,加入返乡创业大军。
“人才雁阵”带动一方产业
余集镇农民在采摘黄蜀葵
“这之前就是废土坑,满是杂草,从来没有人种过庄稼。”余集镇文桥村的一位村民手指着村口的一片洼地,里面挤挤挨挨的黄蜀葵长势喜人。
“我们镇的土壤保水、保肥差,之前种蚕豆、谷物都失败了,收成特别低。但黄蜀葵不同,管理简单,易于生长,盛花期时每天都可以采摘卖钱。”文桥村村委委员余海洋带头流转开垦荒地60余亩,村门口的废土坑,就是其中一片土地,今年收获颇丰。
返乡创业者余珍述
作为一种中药材,黄蜀葵药用价值较高,而把黄蜀葵带回余集镇的就是余珍述。他在上海经商期间,偶然了解到黄蜀葵产业,于是年便回乡成立了专业合作社,率先在余集镇试验种植。
“黄蜀葵是一年种、多年收的作物,根系发达,第二年会提前开花,产量更大。”谈到为什么看好黄蜀葵产业,余珍述兴奋地说,“我们跟江苏苏中药业合作,采取订单式种植,不担心销路,增收稳定,种子由合作社免费发放,亩产值达到元以上才收取每亩元的种子钱,对村民们脱贫致富有着很大的帮助。”
村民将采摘的黄蜀葵放在收购车里
为解决产量增多带来的收购、烘干等问题,余珍述建了新厂房,安装上新的烘干生产线,确保种植户既增产又增收。“如果产量上得去,我们可以拿到更多的订单。”余珍述坦言,黄蜀葵种植还有很大发展空间,随着集聚效应显现,产业前景更加可观。
除了像余珍述这样从事产业带动的人才,在鄢岗镇有这样一群人,他们是村长,也是不拿工资的编外人员,他们“不差钱”,亦不图名利,帮助村里建言“大”事,解决“难”事,协调“闲”事,他们就是鄢岗镇首创的“名誉村长”。夏厚锋就是其中的一员。
刘双楼村“名誉村长”夏厚锋
曾因贫困辍学的夏厚锋有兄弟姐妹7人,自嘲“18岁前没吃过饱饭”。从20岁当小工,到现在拉起一支近百人的工程队,走南闯北修高速、架铁路,在老家人眼里,夏厚锋是妥妥的成功人士。
日子富足了,虽长年在外,夏厚锋却心系家乡。他常说从小家里穷,是党的政策和乡亲们的关爱成就了自己,现在有能力了,也要反哺家乡,回报社会。年初,夏厚锋被选聘为刘双楼村名誉村长,他表示,“终于可以名正言顺为乡亲们办事了!”
年,鄢岗镇着力打造绿色鄢岗。由于投资大、见效慢,没人愿意接手。“别人不干,我来干!”夏厚锋找到镇党委政府,主动承接下了沪陕高速鄢岗镇段亩生态廊道建设任务。
鄢岗镇名誉村长示范工程
除此之外,他还修建新村部,让全村党员找到了家的感觉;得知学生晚自习回家骑车经常摔倒,夏厚锋便为全村主要路段安装了太阳能路灯;个人出资打造刘双楼森林村,其间所用机械、人工全部以当地群众为主,解决全镇群众就业余人次;作为一名建筑工程的创业者,夏厚锋常与一些央企合作修高速、架铁路,平均每年都会带领全镇多人外出务工……
“如今,在鄢岗镇的各个行政村,都有像夏厚锋这样的‘名誉村长’,我们从外出创业的成功人士、离退休党员干部、乡土人才、知名人士中,精心筛选出政治上有觉悟、经济上有实力、社会上有影响、事业上有热心及对农村工作有热情的‘乡贤能人’担任,对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着启示意义。”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说。
“三产融合”创新让扶贫产业遍地开花
唯有产业带动,才有扶贫后劲,才能完成扶贫工作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
汪岗镇韩冲村就是一个依靠产业带动的村子。韩冲村拥有得天独厚的茶叶生长环境,茶叶资源丰富,茶质优良,打造了万亩茶园。
一个正在采茶的茶农
近年来,韩冲村发展集体经济,将茶园免费承包到户,种茶收益全部让利于农户,成立的茶叶种植专业合作社,主动承担起产业带贫的责任,通过用工、收购茶叶、分红等方式增加了贫困户的收入,其中韩冲村共有50户贫困户,共人,大多都在茶园工作。年,韩冲村还引进大型茶叶生产加工出口公司,使周边的百姓有了脱贫致富的新路子。
除了茶产业,汪岗镇利用韩冲村良好的区位优势、生态资源优势,率先实施乡村振兴试点,把大茶园变大景区,探索走出一条茶旅融合发展的好路子。茶间漫步道、观景台、文化墙……示范点打造已初具雏形。
靠产业脱贫致富的还有鄢岗镇。四年前,鄢岗镇还是远近闻名的“北大荒”——土地荒、经济荒、人才荒、思想荒。现如今,再生稻、茭白、芡实等特色产业遍布全镇。昔日的“北大荒”已经变成了“北大仓”,未来鄢岗镇还要把“北大仓”变成“北大行”。
鄢岗镇绿油油的再生稻
“我们在推广再生稻时,很多村民不相信。我们找到了村干部先种植试验,村民们看到能赚钱,终于动了心。”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说,为了让农民真正赚到钱,基层党组织就像闯关者一样,需要花费心思做好引导,用实践行动告知村民特色产业是有前景和收益的。
鄢岗镇根据自身基础条件,围绕土地做文章,全镇各村因地制宜,按照“一村一品”的模式,大力调整种植结构,发展特色产业。曹寨、肖寨两村再生稻基地,汪寨村千亩芡实基地,周寨村千亩蔬菜基地,崔楼村大棚香菇基地,长冲村千亩茭白基地,李楼、山坎等村万亩林果基地等都如雨后春笋般发展起来了,特色产业已成为鄢岗镇一张靓丽的名片。
鄢岗镇农民在种植茭白苗
为了将“合作社+产业基地+贫困户”有机的结合起来,鄢岗镇还探索出“三变”带贫新模式,即资源变资产、资金变股金、农民变股民,这种流转土地得租金、入股分红拿现金、参加劳动得佣金的方式,让村集体与群众实现互利共赢,极大地增强了贫困户生产生活的信心。目前,鄢岗镇共创建“多彩田园”示范基地36个,通过“三变”模式带动了户贫困户户均增收元。
鄢岗镇党委书记赵大青
除了产业带动,鄢岗还注重一二三产融合发展,以提升农业综合效益。“虽然特色农业效益比传统农业好,但还没有达到我们的预期效果,为了让老百姓的利益最大化,只有将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并探索出‘农业+休闲’‘农业+旅游’等高效生态农业模式。”赵大青说。
鄢岗镇晚秋黄梨压弯了枝头
比如鄢岗镇的晚秋大黄梨树,自年挂果以来,年产量达万斤,除了简单的售卖之外,还会吸引游客春季来此观赏梨花,秋季采摘品尝,以及深加工成梨膏40万瓶;尹岗冬桃基地,结合周寨街道民宿,吸引周边县大量游客来此“春天赏桃花、冬天摘冬桃”,形成集“绿色种植、花果品尝、农家游乐”于一体的产业链;万亩林果基地田园综合体、崔楼村荷花—香菇观光采摘、“十公里格桑花画廊”等多条生态产业带……一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有效地带动了贫困户脱贫致富,推动了乡村振兴产业的发展。
结语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商城各个村落都在发挥“党建+”模式,那么,对老百姓来说,党建到底意味着什么?党建对脱贫攻坚意味着什么?
尹岗村党群服务中心
“越是进行脱贫攻坚,越是要加强和改善党的领导。”通俗地讲,党建能够在统一的指挥与带领下,把优势资源向扶贫一线聚焦,把扶贫开发摆在首要位置;把优秀干部向扶贫一线聚集,打造脱贫攻坚尖兵;让广大党员干部心贴心、面对面为贫困户排忧解难,真正把党建引领落到实处。
如今商城县特色农业遍地开花,党委政府措施准,“田园综合体”出现,留守妇女、老人流转出土地成为打工一族,产业人才在慢慢集聚,干部群众干劲足,最后的冲刺更是热火朝天。
美丽商城县
另外,我们也看到了商城县的产业人才之所以回到农村,一方面是他们有着极为难以割舍的乡土情结,另一方面,他们也看到了脱贫攻坚所带来的机遇,包括环境改善、政策帮扶、资金支持,以及相关的激励机制。
如今,他们像毛细血管一样,用吃苦耐劳、无私奉献和知识智慧,为大别山区运送着养分,用一个个具体的产业项目,撬动着一片片贫困山区的产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