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时不食,这些节令习俗美食连老苏州都未必
2023/3/30 来源:不详北京白癜风到底能治好吗 https://myyk.familydoctor.com.cn/2831/newslist_7_1.html
大家好,我是爱丽丝!苏州人讲究“不时不食”,故每当节令,大都有时令美食,常常使人由美食而知晓时令。
春节
农历正月初一为岁朝。以前有晨起放三个开门炮仗之俗,象征高升三级。旧俗在天刚破晓时,要出去走喜神方,遇见熟人要作揖恭喜。
小孩起床拜了喜神后,可向长辈讨拜年钱,这天不烹饪、不贸易、不汲井、不扫地,只吃隔年所备年糕、春卷、圆子等食物。元宵节前亲友相互邀“吃年酒”,新春头五天待客用橄榄泡茶,谓之“元宝茶”。
接路头
农历正月初五日为路神诞辰,苏州俗称路头生日。苏州人将路神视为财神。过去“接路头”要设供桌,上摆鲜鲤鱼、猪头、酒、算盘、银锭、天平等物,敲锣打鼓,燃放鞭炮,以期新春大发,招财进宝。
二月二
农历二月初二,俗称土地公公生日。元代以前,盛行祭祀社神。苏州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因其时雨水渐多,苏俗认为龙掌管雨水,故又称这天为“春龙节”,习俗都与龙有关。从大门外搬草灰到宅内绕水缸一周叫引龙回,吃饼叫吃龙鳞,吃饭叫吃龙子,吃面要吃龙须面。
这些习俗都已消失。但苏州人至今仍喜吃龙须面,只是不限于“二月二”。现在,“二月二”尚有吃“撑腰糕”之俗,小孩子也在当天理发谓“龙抬头”。
清明节
苏州以清明、中元(农历七月十五)、下元(农历十月初一)三节为鬼节。旧时聚坟通常于清明节或之前儿日,携乔地、低定及菜肴清酒,致祭于祖先坟前。清明节前后,苏州上市的青团子、焐熟藕、酒酿饼等是古寒食节的遗意。
立夏
立夏日,旧俗每家都要用樱桃、青梅、元麦享祀祖先。备有各种应时食物,如蚕豆蒜苗、苋菜,名日“立夏尝三鲜”。是日亲友聚宴,以面筋、咸鸭蛋及笋、蚕豆等时鲜菜为佐酒之肴。#立夏吃什么最养生#
还要让小孩吃用隔年撑门炭烧水泡的“七家茶”或清明时用柳条穿的烧饼等,据说这样可以免除疾病。又据说立夏吃李子能保护和美化皮肤,故闺中女子都喜欢在那天作“李会”,即取新鲜李子汁和酒而饮,此酒称“驻色酒”。
立夏日还有称人体重之俗,记下立夏时的体重,到立秋日复称一次,以验经过个夏天体重的增减。前人有诗云:“风开绣阁扬罗衣,认是秋千戏却非。为挂量才上官拜,评量燕瘦与环肥。”如今,吃青蚕豆、苋菜、咸鸭蛋之俗尚存。
六月二十四
既是雷公诞辰,是荷花生日,旧俗有吃雷斋素和到葑门外荷花荡,观荷纳凉的习俗。抗日战争开始后,赏荷之风渐衰,但总有一些爱好者,结伴前往荷花荡。现品茗赏荷之地颇多,不局限于一地。
七月半
农历七月十五日俗称鬼节,旧俗家家要在五更天用素菜祭祖,如先人新亡,祭祀时间更早。有的人家还要请和尚道士设坛打醮、焚化纸锭锡箔等。现在有的人家还在此日过节。民国时期,尚有庙宇举行盂兰盆会,夜间有放河灯习俗,届时市民群集城河两岸,争看河灯。现此俗不传。
祭孔
旧时每年例有三次祭孔活动:春(农历二月)及仲秋(农历八月)上旬丁日的春丁祀孔和秋丁祀孔,统称“丁祭”或“祭丁”。另次是孔子诞辰,即农历八月二十七日。苏州祭孔场所
一般在文庙,主祭多为地方长官。民国初年,祀孔典礼曾一度停止。
以后时断时续,《苏州明报》载,年春丁祀孔颇为隆重,参加者余人。年,定于在清明节举行春季祭孔,仪式改为擂鼓三通、奏乐、肃立、唱国歌、三鞠躬、默念、献花、奏乐、读祭文、唱孔子纪念歌等。年,文庙被列为江苏省文物保护单位,不再用作祭孔场所。年7月,大成殿向参观者开放,内有孔子生平介绍等内容。
中秋节
八月十五日“中秋节”,俗称“团圆节”,出门在外的人都要赶回家团聚,全家人吃月饼赏月。旧时,苏州稻香村茶食店每逢中秋,必把“五路财神出巡仪仗”等小摆设,陈于店前供人观赏。
普通家庭在月下供奉菱、藕、石榴、柿子、栗子、白果等时令瓜果及月饼,直到烛尽香尽,要焚烧从香店买来的、以线香编成的宝塔状香斗及用纸扎成的月宫斗面,俗称“烧斗香”。
重阳节
农历九月初九,俗有登高之举。苏州登高之地有天平山、虎丘、灵岩山等。苏州还有吃重阳糕习俗,这天,父母把已出嫁的女儿迎回家中,吃五色来粉制成的重阳糕,兼含省亲之意。如今苏州各糕团店,届时也供应重阳糕。
冬至
俗有“肥冬瘦年”、冬至大过年”的说法。冬至前夕称冬至夜,全家团聚吃冬至夜饭,菜肴特别丰盛,饭前要喝冬酿酒。是日,以糯米粉做“冬至团”祭灶并馈赠亲友。喝冬酿酒前还有祭祖、菜要回锅烧以及“拜冬”等习俗。现在,卤菜熟食店早上就生意兴隆.各种卤菜熟食供不应求,家家准备吃冬至夜饭的热闹程度不减当年。
腊八
农历十二月初八,俗称“腊八”。每到这天,寺院都有杂以菜果的“腊八粥”(亦名佛粥)施舍结缘。苏州开元、瑞光两寺,有官设粥厂,救济贫民。现苏州各大寺庙是日都有腊八粥赠送,并不作济贫之用。
讲究的腊八粥内有花生、莲子、红枣、白果、栗子,演变为营养食品。送灶苏州旧俗,每年农历十二月二十三或二十四日,家家要购备各色果品、香烛及纸轿神像,祭祀灶神。
供品不能缺少糯米团子及“糖元宝”,据说这可以使灶神在玉帝前多说好话。祭后,要将供在灶座神龛内的灶神像及灶帘、纸轿送至门外焚烧,送灶神上天。到除夕夜接回,神龛里换进新的桃花坞木刻彩印灶神像。现在,市面上仍有“糖元宝”出售,民间尚有“掸檐尘”及煮团子习俗。
除夕
农历十二月最后一天,俗称大年夜(前一天称小年夜)。民间至为看重,常年在外者,要赶回家中团聚,俗谓“不吃年夜饭,不算大一岁”。民国时期,苏州一顿年夜饭起码为“八盆(冷盆)、一暖锅(荤素花色什锦)、一耳朵(一鱼一肉)”,其中必有肉圆、蛋饺(象征团圆、元宝),菜名均以吉语称之,如“长庚菜”(青菜)、“如意菜”(黄豆芽)。饭前,要供饭菜祭祀祖先,俗称“摆年夜饭”。
吃年夜饭最后上鱼,不能吃完,称“吉庆有余”。白米饭也要剩些,置新饭箩中,上置红橘、乌菱、荸荠及糕元宝,插竹枝、甘蔗、秤杆,寓意为“称心如意”“节节高”,陈列中堂,至新年蒸食,名隔夜饭,寓意为“年年有余粮”。
把米饭及年菜放在床下给老鼠吃,传说当夜“老鼠娶亲”。饭后,将井泉童子的纸马和年糕等一起置于匾里,放在井上,点烛斋供。同时,还得接灶。封井炮仗未放之前,要去玄妙观(星宿香)或凤凰街大仙殿(仙香)里烧头香,祈祷好运、发财,下半夜,还要跪喜神方。
现在,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年夜饭更是丰盛,冷盆多为鸡、鸭、鱼、虾等卤菜熟食,热炒则山珍海味各取所爱。只是像封井、接灶已因普及自来水和煤炉、液化气、天然气而消失,而赶早烧头香之俗仍存。
怎么样,是不是觉得奇怪的知识又增加了?我是爱丽丝,明天再见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