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清景明,绿粽飘香湖州,不想辜负你一年
2024/12/4 来源:不详清明前这个周末,从德清老家返城前,母亲特意在我随身的包里塞了几个粽子,嘴里嘟哝着说:“清明节要到了,别忘了吃粽子……”此时我才恍然记起清明将至。
江南许多地区一直有清明节吃粽子的习俗——许多人都知道粽子是在端午节的时候食用,用来纪念屈原的节令食品,但是最初吃粽子并不是在端午,而是在清明节的前一天,因此老家现在依然保留着清明节吃粽子的传统。
记事开始,每年清明节前母亲总会包上一大锅粽子——提前浸泡好糯米和粽叶,准备好豆沙、大枣、赤豆、南瓜干或是煨好的鲜肉作为馅料,从早上开始忙忙碌碌一整天,待到晚上再把裹好的粽子放进土灶的大锅里,再用桑树大柴开始旺火蒸煮,这时候在灶台后把灶火烧得旺旺的,便成为自己的拿手好戏。
此时,整座老屋开始弥漫粽叶的清香,直到大火蒸煮数小时后,还需要再焖上一段时间。母亲说,这样粽子里包裹的糯米就能吸足馅料的汤汁和粽叶的清香,味道更好。
那一晚,我和弟弟都是闻着粽香入睡的。第二天清早,我们会在好闻的粽香里醒来。这一天起床会格外干脆,顾不上洗脸,就跑到土灶前迫不及待地掀起锅盖,从锅里取出热乎乎的粽子,用小手扯下粽绳剥开粽叶,直接放进嘴里,软软糯糯的,满口粽叶的清香……
这样煮好的一大锅粽子,会成为清明节家里待客的第一道点心,也是我们放学回家垫饥的方便食品——这份属于清明的独特味道一直烙在记忆的深处。
18岁从戎远离家乡漫长的若干年里,清明时节的江南最美的样子,只存在于记忆深处——因为每次从部队回家省亲,不是寒冬就是酷暑,几乎没能在清明时节回来,心头这份遗憾伴随了许多年。
现如今,卸甲返乡的自己格外珍惜身边的每一次花开花落、叶枯叶荣——清明时节恰是江南最美好的时节,让我又回到了那个花红柳绿菜花黄的童年梦境之中。
清明,不单单只是季节的转换,更是记忆的一次缅怀——清明是节气,风清景明,郊野踏青,清明更是节日,慎终追远,缅怀先祖。
清明节融汇自然节气与人文风俗为一体,是天时地利人和的合一,充分体现了中华民族先祖们追求“天、地、人”的和谐合一,讲究顺应天时得宜、遵循自然规律的思想。
春风轻轻吹过,很舒适也很惬意,这是混在钢筋水泥中无法体味到的愉悦。桃花和油菜花已然开遍,花落满地,但依然可以闻见一阵芬芳。那种清香夹杂着泥土的气息,让人心旷神怡。
家门前的那几行蚕豆看上去很肥硕,花开得也很娇艳,蚕豆叶青翠欲滴,在微风中显得悠然自得。
清晨的阳光洒在老家东侧宽阔的原野,乡亲正在不远的河埠头涮洗衣服……近年来,老家许多村落经过美丽乡村的提升改造,不论走到哪里都让人感到舒服。
清明前后,气温升高,正是江南地区春耕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种瓜点豆”之说。
“李焕英的小菜园”又已一片生机勃勃,蚕豆花、萝卜花、油菜花的香味弥漫了整个乡间,闲不住的母亲又忙着抢种夏季的蔬菜……
有人说,清明是一个诗意的节气,花香弥漫,草长莺飞,一个心清目明的人,会懂得去等待自己心中最美的春天,也懂得唯有属于春天的诗意,才能丰富着,唯美着,张扬着长达一生的冗长……
我的湖州,不想辜负你一年中最美的样子,不想辜负每一个季节带给我们的美好和惊喜……
(内容来源南太湖号长三角视觉,作者老兵伟哥,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谢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