崇明的这些过年习俗了解一下吧
2023/4/9 来源:不详说起过年这个中华民族最传统最盛大的节日
各个地方的习俗其实不尽相同
比如年夜饭要不要吃饺子
元宵节要不要吃汤圆
汤圆是甜是咸
总要引起一番热议
那么在的崇明岛
过年的习俗又有哪些特别之处呢?
今天就跟着小编来了解了解吧
象征着进入年节的腊八粥,在崇明是咸的而不是甜的。
崇明的腊八粥不是甜的,而是咸的。旧时老百姓家里并不富裕,快过年时,将年终剩下的食材汇合在一起,有黄芽菜、荠菜、芋艿、油豆腐、豆腐干、花生、黄豆,再放点咸肉,用灶火慢慢炖煮熬制。随着火苗的不断跳动,锅里暗藏的香味也会慢慢的飘出来。等到吃的时候,再拌一点猪油进去,吃到嘴里,真让人有欲罢不能的感觉。
崇明真正过年是从腊月廿三(当地称之为廿四夜)的灶王节开始。
崇明的老人会特别重视在这一天祭祀灶神的习俗。按照他们的说法,腊月二十三这天,灶君公公要上天向玉皇大帝汇报人间的情况,一定要好好供奉,好让他在玉皇大帝前多为本家美言,让来年时不缺饭吃。
夜幕降临,老人们会在家里的灶头上贴了一张用红纸印的灶神爷像,在像前点上两支大红蜡烛及一炷香,屋里灯火通明,香烟缭绕。卷银包、赤豆饭、圆子、豆腐、茨菰等供灶神享用的祭物逐一摆上。全家上下按辈分大小逐一跪倒叩头。最后将灶神爷像与纸錠一起火化,以示上天。
崇明有一句民谚:“有钱没钱,蒸糕过年”,除夕除了大鱼大肉,还有崇明糕和炒干果。
和许多地方一样,每逢过春节的时候,崇明乡下的农家也离不开糕。崇明有一句民谚:“有钱没钱,蒸糕过年”。腊月刚刚过半,家家户户便忙着磨粉,然后再在灶头上架起蒸笼,将糯米粉和粳米粉按二比一的比例用开水揉和,待成为手捏成团、落地能散状时,渐次放入笼格内用旺火蒸制。这个时候屋内热气腾腾,灶头灯火通明,甚至通宵达旦。糕要蒸得细腻,往往用“掼”的办法,就是将蒸熟的米粉用蒸布包好,两个人拎起来,抛向上方,又用力掼到桌子上,这样多次反复,米糕掼得又粘又结实。
除蒸糕外,家家还要炒干果。炒干果通常有三种,就是花生、蕃芋干和蚕豆。这些干果都是平时自家种的。旧时,这些干果都是用来卖钱的,自己是舍不得吃的。只有在过年的时候,父母会把这三种干果炒拌在一起,装在甏内然后储存起来,作为过年期间的“零食”用来待客。
大年初一的惊喜从一双芦花蒲鞋开始。
大年初一睁开眼,除了压岁钱,还有意外的惊喜。就是女孩纸床头都会有一双崭新的芦花蒲鞋,这都是勤劳手巧的奶奶在陈年里给孙辈们赶制的,毛茸茸的芦花蒲鞋虽然看上去木醺醺,但它的保温性极好,脚往鞋里一伸,顿时从双脚一直热到全身。芦花蒲鞋之所以如此暖和,是因为它使用了崇明土生土长的材料:稻草和芦花。它接足了地气,给我们带来的是极为朴实的温暖。现在,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芦花蒲鞋似乎已经彻底淡出了我们的视野。冬天即使走在崇明乡间,还是镇上集市,都已经觅不到芦花蒲鞋的身影了。
十月填埋的甘蔗,需要“开填”上桌,作为特别的待客必备食品。
新年里亲友间走动,崇明的人家会用一种特别的方法来招待客人,十月底填埋在地里储藏过冬的甘蔗终于可以“开填”了。小心翼翼地扒开严实的泥土,甘蔗露出泥面的瞬间,依然一身碧绿。在地里填埋了一个秋冬的甘蔗,味道比新鲜的汁更多、味更甜,且甜中还带有醇香味,如果不小心碰到那种内心泛红的糖芯甘蔗,那绝对是让人惊喜的。还有一种甘蔗经过微弱的发酵,带有一点酒的味道,这种“醉甘蔗”让人陶醉。于是,在暖意融融的冬日里嚼根冻甘蔗,那种琼浆玉液般的甜蜜和滋润,也从旧年传递到了新年。
别样的正月十五--照田财和掼火球。
正月十五元宵节,崇明当地人称“过正月半”,是过年的最后一个高潮,除了和别处一样放烟火、调狮舞龙、悬挂灯彩之外,正月半的红红火火还体现在照田财和掼火球的习俗上。
照田财也称为掼田财,农民们在自家田头,用秸秆扎成柴把,一边点燃舞动,一边高喊着:“田财田财,大家发财”。掼火球则是小孩子情有独钟的游戏。事先在小洋铁筒上用铁钉敲上一排排小洞,桶口装上铁丝作拎攀,筒内置硬木柴火,点燃后舞动,半小时火球掼下来,周身就会感到暖烘烘的,脸也被捅中的火映得红红的,待到柴火烧尽之时,再把它用力甩向天空,火星如天女散花般自由落下,慢慢消失在夜幕中,犹如烟花般绚烂。
怎么样小伙伴们
是不是觉得崇明的过年习俗
也是非常的别具风味的
其实不管过年习俗如何的不尽相同
过年期间一家人团团圆圆的围在一起
吃一顿丰富美味的年夜饭
却是雷打不动的“一样”
信息来源:崇明档案
声明:转载此文是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若有来源标注错误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权益,请作者持权属证明与本网联系,我们将及时更正、删除,谢谢。邮箱